跟著唐僧去旅行3_涼州篇

06-03_12-_23_31_104.JPG

2016/06/03 翻拍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PART Ⅰ_唐僧的涼州(甘肅武威)

   

 

          唐貞觀元年(西元627年)九月初旬

        時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返鄉,遂與俱去………(以下文言文的部份省略)。」那時剛好有一位從甘肅天水來京城學習《涅槃經》的僧人名叫孝達,學習結束了要回家鄉。於是玄奘就跟他一起來到天水。非常順利的在天水只住了一個晚上,就碰到有人要去蘭州,所以接著跟著那個人到了蘭州。也是僅僅在蘭州待了一個晚上,恰好有一個來自涼州(今武威)的人,他是運送官馬到蘭州來的,現在任務完成要回去了。就這樣玄奘又跟著他來到了涼州。

06-03_12-_21_25_100.JPG

2016/06/03 翻拍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由這段旅行描述地如此順利來看,可知當年來往在絲路之上的行旅是非常頻繁的。再加上旅行之初未出國境,因此依著唐太宗「隨豐四出」命令的人民可能不少。所以玄奘一路順順利利跟著他們走到今日的武威(古涼州)。可是這邊不一樣了,這裡已經是進入河西走廊。如果我們攤開地圖來看的話,可以發現整個甘肅的地形有點像是一根骨頭,兩邊頭尾較大,中間夾帶一長條形地帶。而這中間較細長的部分,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原與西域的緩衝地帶,對於中國任一朝代而言;掌控了河西也就等於屏障了來自西北方勢力的威脅。當年漢武帝就是在這長條狀的地形裡,選了四個綠洲設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其中的第一郡就是武威(唐涼州),它也就是離開中原要前去西域的第一個關卡。

06-03_12-_21_25_100.JPG

2016/06/03 翻拍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我想玄奘應該是不知道這個城市的特殊地位,所以他才在此逗留了一個多月。這期間還很高調地應當地僧、俗邀請,而公開說法、講經。

        當時的玄奘是如此形容涼州的_「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武威是整個河西走廊裡最大的城市,它控制住了進出吐蕃的咽喉,又繁榮了東側中原歷年來諸朝代。所以來來往往的商人很多,彷彿無止無盡似地。)

 

06-03_12-_25_48_108.JPG

  2016/06/03 翻拍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唐初所謂的禁邊令,應該只是指禁止本國人民的出關而已,它的目的是要國人安定下來。因為經過朝代的替換,一定有某些人離家逃避兵災,甚或戰死沙場。因此前朝所留下的人口資料肯定不準。所以都要先讓人民安定下來做個人口普查,借此以利稅收或徵兵。在這個情況之下,對於那些外國貿易人員的進出,因為可以增加稅收,因此是不受限制的。06-03_12-_21_25_100_2.JPG

  2016/06/03 翻拍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因為玄奘在涼州的開壇說法太成功了、太受歡迎了,所以這些商人;尤其是來自西域的商人,待他們回去之時都告訴他們的君王,說有這麼一位來自大唐的高僧,即將要前往印度取經。所以西域各城邦的君主無不感到歡欣無比,並命人趕緊清掃通往中原的官道,以等待大師的降臨。_「以是西域諸城無不預發歡心,嚴灑而待

        玄奘在這裡的說法講經非常成功,也就是玄奘在此的說法太受歡迎、太顯眼了。想想連那些即將返鄉的商人都知道有人要去西方取經,那當地的主管機關怎麼可能不知道有人要闖關?那時河西走廊上的最高長官是個都督,名叫李大亮。此時_有人報亮云:「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有人告訴李大亮說:「有一個從長安來的和尚,要往西方的國度前去,也不知道他的用意是什麼?」)李大亮聽完愣了一下。因為在這節骨眼上,如果他這個邊關都督把關不嚴,而讓人偷渡出境的話,那來自中央的處罰可是相當嚴厲的。如果出境的人是叛逃者,或因此而洩漏了軍機的話,那可是會掉人頭的。所以李大亮隨即吩咐下人把玄奘帶過來,並追問他為什麼來此。玄奘老實答覆要去印度取經。李大亮聽完立即命令他回京城,沒得商量。

        

                李大亮可能認為官威不容侵犯、官方說法不得打折吧!所以他交代完之後就像是就沒事了般,

也沒派人押著玄奘往東回。可能是他還有其他事情要忙,或是玄奘人還在關內,只是意圖偷渡還不算違法闖關。要不然就是看在他是出家人身分上,所以沒把他當犯人看。這下子卻替玄奘的西行,留下了一線生機。        

        那時武威當地有個佛教界的領袖,名叫慧威法師。他相當欣賞玄奘的說法,又極其折服他要前去西方取經的志向。剛好他有個徒弟要去敦煌辦事情,可以順路送玄奘繼續西行一段至瓜州(今甘肅瓜州)。這個弟子叫道整,另外還派了一位叫慧琳的徒弟隨同。這次玄奘學乖了!他在武威還大辣辣的公開講學說法,這下子只得晝伏夜出、慢慢潛行,總算無事至瓜州。

        就在玄奘前往瓜州的途中,遠在涼州的都督李大亮可能身邊事情忙完了吧!所以突然想到玄奘的事,於是派人打聽一下他的行蹤,是否有依照自己的命令回長安。不探聽還好一打探之下卻嚇了一大跳,一聽到玄奘繼續往西行時, 想到自己怠忽職守的責任與後果,於是毫不客氣地對玄奘馬上發出《訪諜令》,也就是現在的通緝令。_「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可能是李大亮一時急昏了頭,忘了玄奘跟他說要去印度取經。還是壓根他就不相信玄奘只是單純去取經。所以通緝令上寫的是說要去吐蕃境內,也就是當時正日盛一日的吐蕃王朝。這個王朝所屬範圍,大概是今日的西藏與青海和部分的四川,也就是幾乎涵蓋整個青藏高原。可是不管玄奘要去西域也好,或去西蕃也罷,都是一路要走到玉門關(唐玉門關在今日的瓜州,與漢玉門關不同。),再由此出關。所以玄奘的通緝令,一路追到了瓜州。當時瓜州的刺史名獨孤達,他接到玄奘的通緝令會不會押著玄奘東返呢?我們瓜州篇再聊。

 

    PART Ⅱ_旅行者的武威(古涼州)

        一 大雲寺_2016/06/03

 

 

06-03_15-_16_35_139.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大雲寺

 

06-03_12-_25_39_107.JPG

  2016/06/03 翻拍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06-03_15-_20_43_144.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大雲寺

 

06-03_15-_46_12_159.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大雲寺

 

        昨晚在陝西的寶雞跟夥伴們告別之後,獨自坐著夜車來到武威,就此開始要一個人往西域獨走了 。對於這個城市其實並不陌生,因為六年前跟女兒已經到此旅行過一次了。加上這個城市的幾個市區景點相距都不遠,所以一大早火車抵達後,就在車站售票處買好晚上要離開的夜臥車票。然後在行李寄放處寄放好行李後,就靠著公交車和雙腿去丈量這個城市。

        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紀載玄奘去取經途中,曾經在這個城市待了一個多月。只是都沒有資料顯示,這段期間大師是停駐在哪個寺院。不過武威的文廟裡面,有一塊出土於大雲寺的石碑。這石碑刻於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742年),上面有著這麼幾個字〜〜

        唐貞觀年間三藏法師玄奘從五天竺國來本寺留下一雙………

06-03_12-_20_13_097.JPG

2016/06/03攝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一千多年前的印度國土,區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所以文中所言五天竺國,肯定就是古印度的說法了。這麼說來;最少知道了出土這塊石碑的大雲寺,就是玄奘取經回來在這個城市的落腳處了喔!

       只是這個大師曾經停留過的地方,這個曾經在神州遍地開花的大雲寺,如今卻一點都不起眼。再加上附近道路和周遭環境正在施工,所以整體感覺就像是一個陷入工區的一個小公園。唉!繁華落盡、美人遲暮,那情景怎堪一個惜字了得。

06-03_15-_04_48_135.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這所寺院始建於晉哀帝興寧元年(西元363年),原來的名稱叫宏藏寺。不過到了唐朝的載初元年(西元689年)七月,重修後改名為大雲寺。本來一座寺院整修過後,更改名稱是極其平常的事。但是在那個敏感的689年,改成這個敏感的【大雲寺】這個名稱。其實這整個事件的背後,有著一個極大的陰謀在推行著。因為就在隔一年也就是西元690年,武則天應天下人的要求,「勉為其難」地登基了。然而有誰能夠了解我們眼前這座貌不驚人的小廟,在1400年前的那個歷史轉擇點上,起了推波助瀾的力量。

                為了瞭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就讓我們把時間軸往回調到……嗯…………就調到西元683年吧!

                唐弘道元年(西元683年),高宗李治崩於洛陽紫微宮。臨終前留下詔書,要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並且交代李顯_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之四天後李顯即位,史稱唐中宗。而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對於普通人而言;皇太后這個稱呼已經不是「位極人臣」這個形容詞可以表達的榮耀了。但是武則天就是武則天,她要的實在不多,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皇帝職位而已。所以當中宗顯露出不受她母親意志左右時,武則天二話不說;在李顯登基一個半月後馬上把他貶為盧陵王,並命令他遷至房州。也就是今天湖北的房縣。然後立了她第四個兒子,豫王李旦為帝。也就是史上的唐睿宗。

                        睿宗李旦不是個笨蛋!他知道他母親可以廢掉他的哥哥,同樣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捻掉他,然後再次換人做做看。所以事事聽從武則天的指示,甚至還讓他「臨朝稱制」(代理皇帝執掌國政)。

        不過再怎麼說;被貶的中宗都是高宗李治欽定的接班人物,自有一批效忠於正統的人臣。所以從這時起各地反對勢力紛紛揭竿起義,只可惜此起彼落分散了力量。這給了武后一個機會,讓她可以各個擊破。對朝廷之外的反對勢力,武后以鎮壓並趕盡殺絕的方式對付。應付京城內的反對聲音,武后則大開告密之門。並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等一堆酷吏,運用一些嚴刑峻罰、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藉機消滅李唐家族和所有反對她的聲音。而當一切反對勢力逐漸平息之際,武則天的下一個動作開始了。

      唐垂拱四年(西元688年)武后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在一塊白石頭上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然後偷偷投入洛水之中,再派人撈起獻給武則天。武后收到後當然龍顏大悅,除了給這塊石頭命名為《寶圖》之外,還加封自己為《聖母神皇》。

    然而這只是造神運動的第一步而已,接著這個運動的第二部曲馬上接著運行。而我們眼前這座小廟的更名,就是第二部曲的重頭戲。

                根據舊唐書卷六記載_則天皇后本記載初元年(西元689年)云:「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簡單的說就是;有人偽造了一本叫做《大雲經疏》》的佛經,裡面有著幾句話說〜彌勒佛將以女性的姿態,降臨並統領這個世界,然後帶給這個世界的人幸福快樂(彌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等等。這當然是在為武則天的登基,取得君權神授的正當藉口。所以她命令全國,包含了東西兩京及各州,都要有一座大雲寺,而且各寺更是要備有一本《大雲經疏》。這書不只是擺著好看而已,還要有專人負責講解這本書,以便給老百姓來個政治洗腦,畢竟她是女性,且以外姓妄想稱帝

                武則天同時下詔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因為大唐在開國之初,李淵的先祖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他為了要取得一個正當的憑藉,所以自稱是同樣李姓的老子之後。並頒布「道先儒次釋後之」的信仰順序。而且明定_「僧、尼犯罪與百姓同的命令。所以在大唐初期道教的影響力,是遠遠大於佛教之上。

06-03_15-_25_23_148.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06-03_15-_36_36_156.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可以想像武則天以她的立場,來評估所有信仰系統的話。道教既然已經被李家所御用,再怎麼樣都無法去跟人家去爭祖先吧!畢竟她姓武而老子姓李是個不爭的事實。其次儒家本身所重視的道統觀念,根本對女性的她非常不利。試想儒家所自豪的道統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相傳,什麼時候又對女性正眼看過?這一點武則天的判斷極其正確,因為到了宋代儒家的理學興起之後,武則天的歷史評價,幾乎是被打入谷底。

        倒是排名第三的釋迦一門不但沒有階級差別觀念,甚至對男女信徒也幾乎是平等對待。這點從佛陀開悟沒多久,就有男女僧團,幾乎是同時各自成立的情況來看,祂對男女性的信徒有著平等的善意。所以這些因素促使武則天向釋迦系統靠攏,因此武后這個「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的命令,大大地翻轉了唐初的宗教局勢。

        所以武威的這座大雲寺,從它更名的歷史時間點來看,正好是在那股風潮中順勢改建更名的。只是歷史也跟武則天開了一個大玩笑。西元705年正當年邁的武則天病篤之際,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率眾大臣及禁衛軍,包圍寢宮逼她退位,並禪讓給當年只當了一個半月皇帝的中宗李顯。這次事件史稱「神龍革命」。

         唐中宗第二次從他母親手裡接下皇帝大位時,一切馬上改回唐制,而且第一件事就是「詔毀大雲寺」。難得的是武威這座大雲寺,是少數幾座得以保留下來的寺院。不過歷史也一視同仁地加以摧殘,讓它屢屢遭受地震、兵燹之災。尤其是1927年4月23日武威發生了一次7.2級的地震,把這座寺院幾乎毀於一旦。在武威西夏博物館裡有幾張攝於1910年的照片,當時的大雲寺還有兩座高高的尖塔,可惜在那次地震中被夷為平地。如今寺院裡的古蹟僅剩古鐘樓一座,上懸唐代銅鐘一口。「大雲曉鐘」曾為涼州八景之一,如今也只能孤獨地在夕陽中迴盪。

 

06-03_15-_35_12_155.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06-03_15-_40_59_158.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二 鳩摩羅什寺與羅什舌塔_2016/06/03         

06-03_09-_52_03_014.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06-03_09-_56_13_017.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後秦姚興弘始十五年(西元413年)八月二十日,長安大寺僧房,,一位西域歐羅巴人種面孔的老法師躺在床上。就在他幾乎呈現半彌留狀態時,用他幾乎含糊不清的語言能力,向身旁的弟子們交代遺言

      ………今於眾前,發誠實誓: 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今天我在你們面前發出最誠心的誓願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都沒有錯誤的話,祈願我的身體火化之後,即使全身化為灰燼舌頭也不會焦爛。)

        老和尚之所以發下這個誓願是因為他雖然是龜茲人但他精通梵文與漢語因此他來長安翻譯經典時往往是手拿梵文經書直接以漢語念出翻譯然後由他的弟子從旁筆錄就是因為舌頭在這種直接口譯的過程是如此地重要所以他才會以他的舌頭發出如此誓願

        果然老和尚圓寂荼毘之後,居然_「薪滅形碎,唯舌不灰。」薪火熄了之後全身燒成灰燼只有舌頭不化。)

        由於他來到中原之後在涼州今武威待的時間最久所以當地民眾特別為他蓋了一座寺廟好紀念他這座寺院以他為名就叫做鳩羅摩什寺》。人們同時在寺院內蓋了一座塔以便收納他那未被焦化的舌頭這座塔就是羅什舌塔》。

06-03_10-_55_16_077.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06-03_12-_24_28_105.JPG

                                                                                                2016/06/03 翻拍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大漢 人民之所以如此敬重一位外來和尚,那是因為這位大師所翻譯的經書,對中國的佛教信仰具有極大的正面影響力。事實上佛陀的思想;早在西元元年前後就有零星僧人,各自跟隨著商團來到中原傳教。只是這些傳播者都勢單力薄,而且又是長途跋涉,因此所帶來的經典都很零散,很難形成一個體系。即使是東漢明帝時期透過中國官員邀請,前來傳播佛教的攝摩騰和竺法蘭,他們攜帶的佛經也僅由一匹白馬馱運,可見數量應該有限。跟他們比起來,鳩摩羅什帶來的經典肯定更多。因為他是呂光帶著軍隊,事先就有計畫準備要「邀請」羅什來的。所以有軍隊的運輸人員當後盾,所以能帶的一定盡量帶。除了在數量上佔優勢之外,因為他被迫先在漢人地區(今武威)生活了十七年後,才有那個機緣進京去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所以他所翻譯的經文極其貼近漢人思想,非常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原因是早期的佛教並不是由印度直接傳來的,而是由印度先透過絲路,傳播到今天新疆的喀什(疏勒)、和田(于闐)、庫車(龜茲)等地,等到這些地方的佛教思想成熟了、落地生根了,再由當地僧人同樣藉由絲路再度向東傳到中國。所以他們帶來的經文都不是梵文原本,而是已經翻譯成他們自己所身處國家的疏勒、于闐或龜茲文。而這種翻譯再翻譯的書籍,往往添加了翻譯者自己的佛學素養或想法,而使得原意盡失 或相互矛盾

        鳩羅摩什是歷史上第一個結束中國佛學幾百年來一直用中國思想的邏輯和名詞去附會猜測印度佛學的人。他在幼年時期母親帶他到印度學佛,這讓他非常流利地使用梵語。然後中年時期又在漢人區域生活了十七年,這也讓他的漢語成為第二母語。所以他所譯經書的品質非前人所可比擬。

06-03_10-_12_33_037.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06-03_10-_37_04_059.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而且他也是第一個比較有系統把印度佛學體系引進中國的人他所翻譯的經典更是後世中國佛學很多宗派的依據比如說他所翻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經過釋道生法師發揚於南方而成為三論宗還有他所翻譯的《法華經》,是天台宗的依據另外《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為淨土宗的憑藉。《成實論》更是成實宗的基本經典。甚至玄奘大師這一個體系所崇拜的彌勒信仰,更是始於他所翻譯的《彌勒成佛經》、《彌勒下生經》等等……等等……,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

        另外我們不得不說漢傳的大乘系統,是因為鳩摩羅什的關係才得以大放異彩。因為早期傳入中國的經典,還是以大小二乘錯雜輸入兼聽並信。佛教的部派區分,早在佛滅後百年左右就開始形成。只是當時的大眾部系統未成氣候,直到大乘導師龍樹菩薩的出現,大眾部才得以大放光彩。而鳩摩羅什就是龍樹的第四代傳人,所以如今漢傳佛教之所以屬於大乘一支,羅什大師的譯經與傳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龍樹菩薩的性空理論極其契合漢人的老莊思想,所以一下子就被士大夫階級接受。

        羅什大師的門下號稱三千,有四聖、十哲之目。北有僧肇、道融,南有道生、慧觀,皆為人中麒麟。

         因為他對中國佛教的影響與貢獻是如此的巨大,所以世人以「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敬稱之

06-03_10-_14_03_038.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一般而言當我們提到「三藏法師」這個名詞時,總是直覺地聯想到玄奘大師。事實上所謂的「三藏法師」是佛教界對任何一位精通經、律、論三種佛教經典的修行者最高的敬稱。所謂的「經」就是紀錄佛陀生前說法的紀錄文字,如【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所以精通經書的修行者被稱之為「經師」。而「論」是歷代高僧他們用來表達自己對於經書的見解或論說而做的著述,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中論】,或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等等。而「律」是指出家人的戒律。有關比丘的具足戒律有兩百五十條,而比丘尼更是多達三百多條。這些戒條包含了一個人生活上的大小事務。而要成為一位佛教界的「律師」並不只是背一背這些戒條而已,而是一個修行者的身心行為、一舉一止都能依循這兩、三百條戒律而行時,才會被竟稱為「律師」。而所謂的「三藏法師」就是指經、律、論三藏具足的修行者。這已經是一位修行者最高、最被尊敬的稱呼了。

    只不過鳩摩羅什法師的生平,卻有兩次被迫破戒成家而且還擁有兩個兒子可是他一生的德性與貢獻還是為他贏得人們對他的尊敬不過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來好好了解大師的一生歷練我現在描述的大師生平參考的是高僧傳裡面的鳩摩羅什傳只是裡面有一些跟大師有關的預言故事或其他展現神蹟的部分,我認為除非它有教化作用否則我們就把那些神鬼傳奇給省略了

06-03_10-_39_01_063.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06-03_10-_48_33_067.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鳩摩羅什法師出生於西域的龜茲國也就是今日新疆的庫車他的父親名叫鳩摩炎是一位印度婆羅門階級的人也就是與神溝通的祭司或說是神職人員他為了拒絕世襲相國的職位因此出家離開自己的國度越過了蔥嶺之後而來到龜茲國當時的西域已經有了四大佛學信仰國度分別是疏勒今喀什)、于闐和田)、龜茲庫車)、高昌吐魯番)。所以這位龜茲王非常崇敬佛法當他聽到有印度高僧來到他的國度時趕忙親自到郊區迎接後來更拜他為國師

        龜茲國王有個妹妹年方二十而且聰慧明悟,所讀經書,過目不忘、聽而能誦。當時很多皇親貴族都來提親,但都被她所婉拒。直到她見了鳩摩炎之後,就執意要嫁給他。而這位龜茲王妹就是鳩摩羅什的母親。

        鳩摩羅什七歲的時候,就跟著他的母親一起出家。羅什從小就天賦異稟,可以過目不忘、出口成章。他母親也認為小羅什是一位難得的人才,於是親自帶著他到佛學的發源地_印度求學。十二歲回到祖國後,母親又帶他到當時西域另一個佛學聖地_沙勒國(即疏勒國,位於今新疆喀什一帶)進修。羅什在此不但博覽各種書籍,因為它涉獵甚廣,所以還精通醫、卜、星、相之術。小羅什也就是在這裡開始接觸大乘佛教的思想,從而一輩子鑽研大乘。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母親依舊帶著羅什四處遍訪名僧、大德,直到羅什二十歲之為止。母親認為鳩摩羅什已經擁有自己的佛學思想體系了,於是留下羅什在西域,然後自己再次到印度潛修。

        就這樣鳩摩羅什一直在龜茲、疏勒一帶宣講佛法。因為他講得太精闢了,所以聲名逐漸遠播直到中原一帶。當時的長安正是前秦的苻堅掌權,當他聽聞遠在西域的龜茲國有這麼一位高僧時,於是在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九月,派遣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偕同鄯善王、車師王等,率領七萬大軍,千里迢迢一路攻打烏耆、龜茲等國,並殺了當時的龜茲王白純,以便「邀請」大師前來中原。

        當呂光以傲慢的征服者之心,初次見到年未四十既年輕又俊秀的鳩摩羅什時,頓起輕蔑之心。想到他的君王_苻堅在他臨將出征之時,還特別交代他〜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賢哲的聖者,是國家的大寶貝,如果你戰勝龜茲,要盡快護送鳩摩羅什回來。)不由得瞋恨與忌妒心大起,於是決定要好好羞辱羅什。因此命令他與龜茲王白純的女兒結婚,鳩摩羅什當然不肯。於是呂光命人灌醉羅什,然後將他與王女關在一間密室,讓他們相處日久自然而然而有了肌膚之親。不但如此;他還命令羅什騎乘野牛或惡馬,然後看他狼狽摔落以羞辱之。羅什大師不愧為高僧大德,他始終逆來順受而絲毫無怨懟之情。漸漸地反而是呂光自己感到慚愧,而停止這些無聊的行為。
        當呂光押著鳩摩羅什一路走回到涼州(今武威)時,從中原傳來了消息。他的君王苻堅已經被羌人姚萇所殺並取而代之。(史稱後秦或姚秦)呂光這下子進退不得,只好在涼州安頓並自立為王。歷史上稱呼這段政權為後涼。就這樣鳩羅摩什在涼州一待就是十七年。呂光父子本就不是虔誠的佛教信徒,所以也不怎麼鼓勵鳩摩羅什傳教。有關這十幾年間羅什在涼州的生活,傳記中僅以幾件羅什的預言故事帶過。不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著它存在價值的一面。鳩羅摩什從小在龜茲長大,本就通曉西域各地語言。再加上出家後跟隨母親在印度遊學,因此無形中又學會梵語。再加上這十七年的漢人地區生活,結果更讓他學會了以漢人的角度思考。這些年少及壯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事後來看原來這都是要成為一位偉大譯經者,必要歷經的磨練。

        就在這段期間;遠在長安取代苻堅稱帝的姚萇,沒幾年就壽終正寢了,然後由他的兒子姚興繼位。姚興知道以前苻堅派呂光,去西域搶鳩摩羅什法師這件事,於是就向呂光要鳩摩羅什法師。呂光當然不是那種有禮讓精神的人。他雖然不是虔誠信徒,但是鳩摩羅什每每占卜、預言皆靈驗。如此聰慧者,豈可為他人所用。因此這件事就被呂光所婉拒。等到呂光死了之後,他的王位幾度易手,直到呂隆接著繼位,姚興又向呂隆要鳩摩羅什法師,呂隆還是不給。終於姚興火大了,於是就在弘始三年(公元四零一年)五月,姚興派遣隴西碩德,率兵攻打呂隆,結果是呂隆軍隊潰敗,接著當年九月呂隆上表歸降。這年的年底鳩摩羅什也就不得不被送入長安,而那一年他已五十八歲了。

        姚興見到羅什當然十分高興,並以國師之禮待之。第二年將鳩羅摩什安置在長安西明閣和逍遙園,並特別挑選八百位僧人協助他翻譯經書。據《開元錄》卷四記載,鳩羅摩什翻譯的經書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十二年後大師以七十高齡圓寂於長安,然後就在逍遙園火化。而當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形骸已成煙霧之際,只有他的舌頭依然栩栩如生。

        鳩羅摩什身處的時代,正是整個大中國處於極度混亂的時代。各地區域霸主林立,它們的存在不但短暫又混亂,就算是王位的傳遞更是充滿血腥與陰謀。後來北魏的史學家_崔鴻,擷取其中較為成氣候的十六個區域霸主,撰寫成《十六國春秋》,所以後代的史學家稱這段時間為「五胡十六國」。

        只是這個時代的領導者,好像都沒啥文化素養似地。姚興就常常跟鳩摩羅什大師說:「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像大師這般絕頂聰明之人,死後怎麼可以沒有子嗣傳遞衣缽。」因此硬派十名宮女給他,並且逼迫他接受。)這是大師第二次破戒,結果是留下了兩個兒子。

        有其他僧人看了之後也想效法娶妻。於是羅什大師就把眾僧人集合於眼前,然後拿出一整個裝的滿滿細針的缽。接著告訴眾僧人_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擧匕進針,與常食不别。諸僧愧服,乃止。(如果有人可以像我樣的話,那就可以同樣娶妻生子。說完就吞下整碗的細針,就像是吃平常東西一樣。眾僧看了才慚愧信服,因而停止娶妻的想法。)

        嗯……上面這一段就算是狗尾續貂吧!本來不想把怪力亂神的故事給寫下來,不過它至少具有教化作用對吧!只是取錯老婆如坐針氈的感覺,我或許可以想像。但是妻妾身旁坐, 細針穿腸過 的邏輯,真真不了!

06-03_10-_34_01_057.JPG

2016/06/03攝於武威

 

 

arrow
arrow

    travelerch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