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的孫悟空與豬八戒

2015-05-23_19.36.22.jpg

2015/05/23攝於敦煌鳴沙山

 

06-04_10-_52_44_048.JPG

 

2016/06/04攝於瓜州鎖陽城

 

 

06-04_10-_21_42_022.JPG

2016/06/04攝於瓜州鎖陽城

 

一 甘肅瓜州與孫悟空

我們都知道明朝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是以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藍本,進而編寫出來的中國四大奇書之一。但是書中那三位隨著唐三藏西去取經的徒弟呢?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這三個人物存在嗎?你能想像歷史上真實的孫悟空與豬八戒該是何等模樣呢?

2016/05/28當我在洛陽玄奘寺參觀時,住持釋印觀師父得知我將循著玄奘步伐去旅行後,第一句話問我的就是:

「你知道三藏法師是一個人獨自去取經的嗎?」

我知道印觀師父的意思;她是怕我把小說中的西遊記跟現實的大唐西域記給搞混了。所以我說

「我知道!趁危遠邁,杖策孤征。不是我故意掉書袋,這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對玄奘法師出行的一句形容詞,也是後人很喜歡引用的詞句

不過你如果把這個問題向瓜州人民詢問的話,他們肯定會給你不同的答案。至少他們會理直氣壯地把石磐陀如何在瓜州拜玄奘為師,然後又如何半夜砍材搭橋並且幫助玄奘夜闖玉門關的故事告訴你一遍。如果你還不相信的話,甚至還會帶你去看看歷史在牆壁上留下的一些證據。

06-06_10-_46_41_029.JPG

2016/06/06攝於瓜州  玄奘取經博物館

 

06-04_12-_55_37_082.JPG

2016/06/06攝於瓜州   榆林窟  

 

沒錯!這些證據就留在瓜州的某些洞窟壁畫上。在瓜州所有的洞窟壁畫中,有關玄奘取經的圖畫共有六幅。其中光是榆林窟中就有第二、第三及第廿九窟三幅壁畫,有描寫到玄奘取經的部份過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三窟,其中一幅叫做普賢變的壁畫。在這幅壁畫的左方一小部份,描繪的是一位僧人站在岸邊,遙遙拜向圖畫中央的普賢菩薩。這僧人剃光頭、穿僧衣、打綁腿做遠行狀,所以一看就明白這是在描寫玄奘。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他的身後有一隻穿著跟他差不多的猴子。看他頭臉的長相與毛髮,可以肯定這根本就是一隻猴子穿上衣服後,再放大到跟人一般大小。你或許會說這根本就是在描寫「西遊記」中的 猴子對不對?

06-06_10-_43_52_027.JPG

2016/06/05翻拍自瓜州博物館複製品

 

不!不!不!這是西夏(宋朝)時期的壁畫作品,這個時間比吳承恩在明朝寫西遊記,還要早上了足足三百年左右。所以在這幅壁畫完成時,這世上根本就沒有西遊記這本書,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孫悟空這個名詞。那麼這幅畫作中的猴子當時的畫家心血來潮、憑空想像出來的嗎?當然也不是!而這答案就隱身瓜州的另外一壁畫中。

在瓜州東南方向約九十公里左右有個橋子鄉,這裡有處東千佛洞。在東千佛洞的第二窟中,有一幅命名為水月觀音的壁畫。在這幅畫的左邊中央部位,也有著類似的玄奘取經圖。不過這裡站在玄奘身後,雙手合十遙拜水月觀音的,雖然也是尖嘴猴腮,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個人。其實這個人我們都認識,那就是玄奘在瓜州某寺廟所收的在家弟子_石磐陀。

06-05_16-_31_53_090.JPG

 

2016/06/05翻拍自瓜州博物館複製品


 

06-05_16-_32_24_091.JPG

2016/06/05翻拍自瓜州博物館複製品


 

石磐陀是個胡人,可想而知毛髮應該相當濃密。但還不至於畫成像榆林窟那般像似一隻猴子吧!原來石磐陀經玄奘授五戒後,雖然只是個在家弟子,但也可以算是半個僧人了。 因為他是個胡人,所以當地傳說中的石磐陀,就以「胡僧」稱之。因此東千佛洞的壁畫玄奘身後,就是跟隨著一個胡人的圖畫。只是胡僧啊!胡僧!稱呼久了之後,當地人的口音卻與猢猻給搞混了。而猢猻就是猴子的意思。所以在瓜州這一帶口耳相傳了幾個世代後,胡僧就變成是猢猻(猴子)幫助玄奘過葫蘆河了。所以榆林窟的壁畫ˍ「普賢變」中,乾脆就把他畫成像人一般大小的猴子了。這下可好!人家是修練成仙,石磐陀卻是修練成猴了。這也算是當地人民給石磐陀一點小小的懲罰吧!誰叫他鬼迷心竅,後來還意圖想要殺害玄奘法師呢。

所以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白,明朝的吳承恩他所書寫《西遊記》時,除了參考「大唐西域記」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外, 必定也是採集了諸多民間傳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所以才有這部天馬行空的四大奇書之一的出現。

06-05_17-_07_32_109.JPG

2016/06/05翻拍自瓜州博物館複製品

 

 

新疆和田與豬八戒

跟唐三藏不姓「唐」孫悟空不姓「孫」這一點不同的是,豬八戒的本尊就姓「朱」,朱元璋的「朱」。他是個出家人,法號八戒。所以吳承恩筆下的唐三藏是指唐朝的三藏法師,而豬八戒說的是一位姓「朱」,法號八戒的僧人。其實這名僧人在佛教界的名望,於玄奘法師之下而且法界人士敬稱其為「中國第一僧」,只是我們一般世人比較難窺其妙罷了。他就是中國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並被記錄於史冊的僧人。也是史上第一位西去求法取經的和尚_朱士行先生。他取經的地點就是當今的新疆和田(古于闐國),而他西去的時間又比玄奘法師足足早了369年。

那豬八戒呢?如果有個人類長了個豬頭那能看嗎?吳承恩又是採集了什麼樣的傳說,來塑造著個角色呢?

06-05_16-_31_53_090-1.JPG

 

在此我想多費點唇舌介紹這位「八戒法師」,因為他非常值得我們為他這麼做,至少這是吳承恩先生虧欠他的。

話說佛教傳入中國之初;是早在西元元年(西漢末年)前後。不過那時都只是單獨的西方僧人,獨自背負著幾本佛,然後跟隨絲路上的商人來到中原傳法。所以那時的佛教思想並不普及、規模也極其微小,僅在中原社會的中、下階層傳播。直到東漢永平年間,才有了第一次以政府的力量去到大月氏(今阿富汗),求得兩位印度僧人_攝摩騰與竺法蘭來華傳教。當時他們被安置在今日洛陽的白馬寺中,並翻譯出中國第一部經書_「佛說四十二章經」,而且兩人從此留白馬寺講經說法。從此以後白馬寺成為中國佛教界的祖庭。這次求法事件因為發生在東漢永平年間,所以世人稱之「永平求法」。

05-28_14-_29_55_07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34_16_078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佛教的經典、史籍總共可分為三大類,它們分別是經、律、論。凡是紀錄佛陀生前所說之法的書籍,後世弟子們稱之為「經」。而紀錄出家比丘必須遵守的戒律、條文者,稱之為「律」。接著後代大師們為了演說或解釋經文而立書的著作,稱之為「論」。在佛教界中唯有經、律、論三藏皆精通的法師,後人才敬稱其為「三藏法師」。歷史上就有幾位精通經、律、論的出家僧人 ,其中最有名的「三藏法師」則非玄奘莫屬了。所以吳承恩筆下的唐三藏,就是指唐朝的三藏法師ˍ玄奘大師是也。

現在我們知道「永平求法」期間,隨著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大師傳進中國的,只是部分佛教的「經」典而已,更遑論三藏的其他「戒律」與「論藏」了。

話說從「永平求法」之後,以至三國曹魏時期的將近兩百年間,中國的僧人皆都剃髮、染衣做僧人狀。但是當時戒法尚未完備,只是受三皈依而已。嚴格上來講;還不是真正具有僧人身分。直到嘉平二年(西元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曇柯迦羅到洛陽白馬寺譯經,當時他翻譯出了中國第一本戒律《摩訶僧祇律》戒本,並邀請當地的梵僧前來傳戒。這時的中國佛教界因此才有了正式的戒律產生,並有僧人正式受戒的開始。而當時第一個上壇受戒的就是;今天我們要談的主角_朱士行先生。因為他是中國第一個俱足比丘身分的僧人,所以被稱為「中國第一僧」。或許您會問朱士行不是早就已經剃度,並受「八戒」這個法號了嗎?其實所謂的「八戒」是指「八關齋戒」的簡稱,它是佛教為了在家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律,算不上是真正出家僧的戒律。真正出家比丘的戒律有兩百五十條,而比丘尼更是多達三百四十八條。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吳承恩筆下的豬八戒,給人的觀感不是很好的緣故。所以後人寧願將他稱之朱士行先生,而不是「八戒法師」。

朱士行河南穎川(今許昌)人,少年出家並在洛陽研究、講解《道行般若經》,這本經俗稱《小品般若經》。但是他發現此品當初翻譯的人,把他自己無法領會的內容刪略了很多。所以義理艱澀,前後不能貫通。因此常嘆「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身遠求大本。這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但是卻翻譯不順、義理不通。我願立下志願矢志捐身,不惜遠去求取《大品般若經》的梵文原本。

在這裡我們補充說明一下;早期的中國經書,大都不是從梵文直接翻譯成漢書的。漢傳佛教的傳遞過程為;先由印度向北傳至大夏,再間接傳至疏勒(今喀什)、龜茲(今庫車)、于闐(今和田)等西域佛教大國。等到佛教在這些地方發展成熟了,最後再由這些西域的古國,經由絲路一站、一站傳至中原。所以早期漢人所讀的經書,來源都是先由梵文(巴利文)翻譯成疏勒于闐或龜茲文,再由這些地方的文字翻譯成漢文。就是因為這樣子的翻來譯去,受限於當中翻譯者的佛學修養與個人觀點的結果,往往語意難全艱澀難懂。這也就是像朱士行或玄奘法師他們取得的梵文原本經書,在古時候稱為「大本或「真經」的原因,而其他輾轉翻譯而來的經書被稱為「胡本」。

2015-05-23_18.57.21.jpg

2015/05/23攝於敦煌月牙泉

現在言歸正傳;朱士行聽說在西域有著完備的《大品般若經》,於是就在西元260年,他以57歲高齡的身軀,沿著絲綢南路出敦煌、跨沙漠、經樓蘭、過且沫一路而來到于闐(今和田)。果然在此他看到《大品般若經》的梵文正本,於是他就留在此地抄寫經書。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共抄寫了90章、60多萬字。直到西元282年朱士行就派弟子弗如檀等人,把抄寫的經本送回洛陽。而他自己則留在于闐終老,享年八十。

 

 

06-21_11-_46_23_076.JPG

2016/06/21攝於新疆和田

 

 

有關經典回中原還有一個插曲;當年的于闐還是一個以上座部(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所以當地出家人聽聞漢土來的出家人,到此抄寫大乘佛教的經典,並準備攜帶回中土時。當地的上座部佛教徒就開始橫加阻撓,汙衊《大品般若經》為外道經典。因此向當地國王稟報說「漢地沙門將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大王如果准許他們出國,大法勢必斷滅,這將是大王的罪過。」因此國王不准他們回國。

為此朱士行憤慨不已,所以不惜以廿年心血為注,主張以燒經為證。並誓言道:「若火不焚經,則請國王允許送經赴漢土。」說完就將所抄寫經文投入火中,沒想到柴火即刻熄滅、經文絲毫未損。這下子國王只得讓弗如檀等十人,攜帶經文離境。

06-21_11-_14_23_026.JPG

2016/06/21攝於新疆和田

 

只是朱士行深知自己目標顯著,唯恐其他修行者不滿其攜經回國的行徑而半途有所變異。另一方面也考慮到自己已經年老體衰,恐無力回到中原。於是自己留在于闐,僅僅派遣弟子們偷偷攜經東返。終於在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他的弟子們將《大品般若經》的梵文本送至洛陽。這趟取經路程前後花費了22年的時間,並讓一位高僧客死他鄉。對於取得「真經」的榮耀,他更是絲毫無法親身體驗。

一開始此書始終找不到適合的翻譯人選,直到九年後的元康元年(西元291年),由梵僧無羅叉與居士竺叔蘭合力翻譯成漢本,並取名為《放光般若經》。

也就是朱士行的取經開眾人之先,所以後來才有後繼者如法顯、玄奘、義淨等人的絡繹不絕於途。

我們實在很難想像;這麼一位胸懷偉大志業、身具崇高人格的出家人,竟然在吳承恩的筆下變成嗜吃、懶做又好色的豬八戒。

06-21_12-_42_31_092.JPG

2016/06/21攝於新疆和田

 

如今我們拜交通之便以及國際局勢的平穩,很難想像當年取經所必須要冒的風險與困難。唐代義淨法師所寫的高僧傳裡面,曾把玄奘之後(貞觀年間)到開元年間約八、九十年之間,自動前往印度取經的僧人做了個表列。總共有紀錄的有三十九人,其中只有四人如願回國。其他三十五人不是未歸(確定死在途中),就是未詳(半路失蹤再無訊息)。這幾近十分之一的生還機率不可謂不低,由此可見當年西行取經之艱苦。而且我們別忘了,這段時間還是中國少數幾個國力能達於西域的時候。相對於歷史上的其他時間,這還算是比較太平、安全的情況之下。

所以我們今天在此不惜多費唇舌,只能算是稍許彌補了吳承恩虧欠八戒法師的那份心血罷了。

06-21_11-_23_54_037.JPG

2016/06/21攝於新疆和田

 

至於西遊記中還有那位沉默的小師弟ˍ沙悟淨,我始終找不出他究竟師出何門?我一直懷疑他真實的身份,根本就是一隻日本的河童來到中國偽裝而成。反正大唐時期有很多日本的遣唐使來到中國,這裡面就算混充、偷渡著一、兩隻河童,大概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我會這麼懷疑;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都同樣擁有一頭「地中海禿」的髮型,而另一方面當然跟他出身於流沙河有關。因為這點就跟日本河童的生活環境很像。另外他始終那般低調、沉默,應該就是怕他的日本口音洩漏了真實身分吧!

您說是嗎?

06-21_11-_23_54_037.JPG

2016/06/21攝於新疆和田


 

arrow
arrow

    travelerch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