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唐僧去旅行14_瞿薩旦那國篇(新疆和田)

06-21_18-_24_34_198.JPG

「東(中)國公主傳蠶種」圖。1997年新疆 和田出土

 

PART Ⅰ_唐僧的瞿薩旦那國(新疆和田)

唐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底

于闐(今和田)這個地方在唐代有個國家叫瞿薩旦那,漢文的意思是「地乳國」。對於這個名稱有一個傳說_「王之先祖即無憂王之太子,………以下略之

這個國家的先祖是無憂王(也就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的太子,他因為某些原因,被放逐到這裡另建都城。等到他老的時候還是沒有子息繼承,於是到毘沙門天神廟向神明祈求。結果天神額頭慢慢長出一個瘤,剖開後是個一個小男孩。後來廟前地面上也慢慢壟起兩個小土堆,同時還分泌出一些液體。這液體甘香的像乳汁,於是取來飼養這個小孩。慢慢地孩子長大了,等到老國王去世之後,這個喝地乳長大的王子,就接掌這個國家。這個年輕國王威德並用,吞併了許多周圍國家。現在這個國家的國王,就是這個地乳王的後代。因為他的祖先是喝地乳長大的,所以于闐的古名就叫地乳國(瞿薩旦那國)。

瞿薩旦那國是當時西域的佛教中心,尤其是大眾部(大乘)佛教的信仰與傳播重地。所以玄奘非常慎重其事地進入這個國家。當他進入瞿薩旦那國境之後,先在邊境停留七日,遣人先行通報瞿薩旦那王。國王一聽有大唐高僧,到印度祖庭取得真經途經此地。於是_「躬來迎謁,後日發引,王先還都,留兒侍奉。行二日,王又遣達官來迎,離城四十里宿。明日,王與道俗將音樂香花接於路左。既至,延入城,安置於小乘薩婆多寺。

 

(親自跑到國境之邊來迎接。等迎接儀式完成,於是留下王子陪伴貴客。自己先行趕回國都,連忙布置更正式的迎接儀式。王子陪著玄奘走了兩日後,又碰到國王派遣的達官貴人來迎接,並安排他們在離城四十里路的地方停宿一晚。

第二天國王與僧、俗百姓,在音樂演奏之下,撒著鮮花站在路邊迎接。等玄奘進入王城後,先將他們安置於一座上座部佛教的寺廟,名叫薩婆多寺。

沿路以來玄奘到了這裡,幾乎是被以最高規格的狀態,迎接進入瞿薩旦那王城。可是也是在這個王城裡,他聽到一位來至高昌的商人_馬玄智口中,得到一個非常不幸的消息。這個消息就是他的異姓兄弟,高昌王麴文泰已經身亡。這消息對玄奘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想當年要離開印度時,戒日王提議要派遣船隊護送玄奘,由海路直接回大唐。結果被玄奘婉拒了。當時婉拒這個既安全又迅速的旅行方式的理由,就是他要履行與義兄麴文泰的承諾,取經回來後到高昌定居三年,並為高昌百姓講經說法。如今千辛萬苦回到此處,卻發現要履行的對象已經不在了。這真是叫玄奘情何以堪啊!

由於麴文泰的亡故,玄奘決定不再繞道去高昌,就這麼沿著塔克拉馬干沙漠南緣,經沮末、樓蘭這兩個已經荒廢的古國,而進入陽關。可是問題來了;想當年玄奘是沒有「過所」(類似今天的護照)偷渡出境的。如今自己隨身攜帶著一大堆經卷與物品,已經不可能像當年出境時般地偷偷摸摸回國。但是自己又沒有通關文件,總不可能就這樣大搖大擺地入境吧!想想如果當年河西都督_李大亮還在其位的話,搞不好為了掩飾他自己的怠忽職守,或惱羞成怒乾脆就把他給就地正法了,那一切不就白搭?所以玄奘決定自首!向河西都督_李大亮自首嗎?當然不是!要玩就玩大一點。於是他寫了一封文情並茂、辭藻華麗的表文,上呈給唐太宗。剛好帶來麴文泰已經過世消息的商人_馬玄智將要押送商品要前往長安販賣,於是玄奘託他將上表文帶到長安。

這封信大致上是如此寫的「沙門玄奘言。………玄奘往以佛興西域,遺教東傳,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闕,常思訪學,無顧身命。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玄奘的上表文先從西行的動機說起。話說佛教由西域興起,漸次傳到東方。雖然傳來許多雅典(大都是已經翻譯成焉耆或于闐文的胡本,而不是原文的梵本。)但是經文的翻譯卻有欠圓融,所以常常想要前去學習真義。因此玄奘不顧身家危險,於貞觀三年四月甘冒國法,私自前往印度。………

接下來談到他的出行細節,可是這裡卻留下一個大問號!那就是玄奘的出發日期。有關玄奘西行的起始日期有兩種說法;一個就是本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所寫的貞觀三年四月。照理說這是一本玄奘個人的回憶錄,第一手參考資料理當不應有錯。但是還有另一說法存在,時間點為貞觀元年農曆八月過後。現在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為是元年八月才正確,因為史冊紀載那時長安、關東、河南及隴右一帶,受到非常厲害的霜雹侵害,使得農作物損害相當嚴重。因為百姓無以為食,所以政府只得命令「隨豐四出」(那裡豐收就可以前去依食)。以前的老百姓是沒有任意遷徙的自由的。因為政府為了徵稅與徵役的方便,希望百姓能夠落地生根、安居樂業盡量不要遷徙。所以老百姓想要遷徙、移動前都要事先申請。而玄奘就是跟著這股「隨豐四出」的難民潮,離開了長安。我個人的看法也比較偏向後者,理由有二。一是根據史書記載;唐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了幾十萬大軍,在西域一帶聯合西突厥消滅了東突厥。可是反觀《大唐西域記》也好,《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也罷,玄奘一點都沒有描述到戰事,或戰前人馬雜沓的訊息。這對於一場雙方加起來一、兩百萬人這麼大型的戰役,卻沒有絲毫訊息這點相當不合理。就算玄奘沒碰到戰事,但沿路經過碰到的國王、貴族們,也不像有戰事臨頭的感覺。第二點為李世民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法師出行的形容詞用了「趁危遠邁,杖策孤征。這八個字其中的「趁危」指的就是史冊紀載貞觀元年八月的大天災。基於這些因素判斷,玄奘較可能是貞觀元年出行。所以本系列文章採取貞觀元年的說法。

玄奘在給唐太宗的上表文寫著:「踐流沙之漫漫,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嶮之塗,熱海波濤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里。雖風俗千別,艱危萬重,而憑恃天威,所至無鯁。………」

走過漫漫的沙漠攀登高高的雪嶺經過了像鐵門關一般的天險的路越過了似熱海一樣翻騰的路途從神佑的國都長安開始直到印度的王舍新城為止這中間有五萬多里路雖然各地風俗千百種路途艱難似萬重但是端賴皇上天威一路順暢無阻………

對於自己已經回到于闐(今和田)而沒有馬上直奔國門玄奘述說著這樣的理由_「為所將大象溺死,經本眾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獲奔馳早謁軒陛,無任延仰之至。謹遣高昌俗人馬玄智隨商侶奉表先聞。

因為隨行的大象溺斃了,再加上所攜帶的經典太多,一時缺少運載工具,所以稍加停留。無法早日奔回長安面見聖上,致上無限仰慕之情。僅請託高昌人馬玄智隨商團前去長安,致上表文好讓皇上先行知曉。

接下來球賽中發完球的玄奘,就只能靜待李世民的回應了。因此他在于闐待了七、八個月,好靜待有關當局的回音。這期間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他當初要離開印度途經信度河時,因為翻船損失了五十卷的佛經。他這時趕忙派人到龜茲、疏勒一帶補抄。當然玄奘也同時為這個大乘佛教的重鎮信徒們,講經說法弘揚大乘佛學。

另外玄奘因為在這個國家待了七、八個月的時間,所以採集了好幾個神話、傳說。其中他發現了一座與漢人有關的寺廟_「王城東南五六里,有麻射僧伽藍,此國先王妃所立也。昔者,此國未知桑蠶,聞東國有也,命使以求。時東國君祕而不賜,嚴敕關防,無令桑蠶種出也。………」

離王城東南五六里處有一間寺廟,名叫麻射寺。它是這個國家以前的一個王妃所設立的。原來瞿薩旦那國原先沒有桑苗蠶種,可是聽聞遙遠的東方國家,有這種可以織出華麗衣裳的東西。於是派了使節前去求取。當時東方國家將桑仔蠶種視為國家機密,不肯賞賜給來使。不但如此;更是嚴令邊境關防嚴加防範,不得讓桑仔蠶種流出。

於是瞿薩旦那國王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低聲下氣地向這個東方國君要求賜婚。這個東方國王向來有著安撫遠國的心志,因此答應這個請求。就這樣瞿薩旦那國王派了使節團前去迎親,國王還特別囑附使者說:「你去告訴這位東方公主,我們國家向來沒有絲棉蠶桑的種子,可以請她帶一些過來,以便日後為她製作漂亮服飾。這位尚未過門的公主不知是真的那麼愛美,還是早已心向夫家。於是把桑仔蠶繭,藏在帽子的襯絮中。到了邊境關防人員把所有人的衣物都搜索一遍,唯獨公主頭上戴的帽子不敢檢驗,於是就這樣桑子蠶種被帶入了瞿薩旦那國。這位未來的王妃首先待在麻射寺這個地方,以便好好準備婚嫁事宜。王妃被接到王宮前把桑種留在這個地方,春天一到她馬上命人種植桑樹。等到蠶繭孵化了,再採桑養蠶。剛開始的時候王妃還用其他樹葉養蠶,過沒多久這裡已經桑葉成蔭了。

王妃於是命人在石頭上刻下制度明訂不准傷害蠶蛾要等到蠶蛾飛盡之後才可以抽絲剝繭如果有人膽敢冒犯神明就不會保佑他並為了紀念最早的蠶種桑苗建造了這座寺廟如今寺中還有幾株桑樹不過如今已經略顯枯乾據說這就是最先種植的桑種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這個國家到現在還不會有人傷害蠶蛾如果有人傷蠶取絲的話那他第二年就養不好蠶了

有關這個故事,另外也被記錄在一塊木板畫上。1997年由和田策勒縣的「丹丹烏里克遺址」出土了一塊木板畫,畫像上面這幅圖被命名為「東(中)國公主傳蠶種」。圖畫中最左邊的是女左手指著公主的頭髮,暗指裡面藏有蠶種。可見玄奘採集到的傳說,都不是他自己胡亂瞎掰的。

06-21_18-_24_34_198.JPG

本圖像由網路上下載

 

玄奘西去取經途經塔克拉馬干沙漠時去的時候是沿著北緣劃過回程卻是順著南緣而行雖然經歷的同樣都是沙漠邊緣的國家可是回程所經歷的國家好像個個都充滿著神鬼傳奇而且幾乎每個國家的開國國王多多少少都跟神仙沾上一些關係這是因為在民智未開之際領導者為了理直氣壯地役使百姓所依賴的君權神授伎倆尤其是玄奘為了等待唐朝政府機關的回文因此在瞿薩旦那境內待了七、八個月的時間。所以在這裡他光是這些神鬼傳說部分,就紀錄了好幾個。不過孔老夫子要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而且我個人也比較喜歡不帶神仙色彩的原始佛教。所以對於那些神鬼之說,我們適可而止就好。

好不容易七、八個月過後,大唐政府傳來消息表明態度了。只是這不只是普通回函而已,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敕令。這種敕令是正式到要被記錄在史籍裡的。

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亦任將來,朕已敕于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少乏,令燉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鄯於沮沬迎接。

朕聽說法師在異域他鄉求法今天能夠平安歸來實在無限歡喜你可以馬上前來與我相見如果法師還有其他異國通曉梵文或佛法經典的高僧也歡迎法師將他們帶來我已經下令于闐等地方官員派人護送法師回國人力和運載工具應該不會缺乏而且我還命令敦煌的官員在流沙迎接鄯善的官員在沮沫迎接。」

就這樣睽違了將近十八年的祖國,即將在玄奘面前展開。他會近鄉情怯嗎?如果他事先知道長安的老百姓,幾乎是以瘋狂的態度來接納他的話,那法師會作何回應呢?讓我們榮歸長安篇再聊

06-21_11-_01_46_014.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06-21_11-_46_23_076.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PART Ⅱ_旅行者的和田(瞿薩旦那國)

 

2016/06/20新疆和田

在飯店櫃台辦好入住手續後,順便請問櫃台的服務人員,是否有認識會說普通話的出租車司機?結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這也難怪!畢竟這是個漢人比例僅有百分之三的城市,所以想要找個會說普通話的出租車師傅實在不容易。也就是因為漢人在這邊人數太少了,所以更不想利用大眾運輸工具行動。

上到我將入住的樓層後,看到一對貌似母女的少數民族臉孔,在走道上推著清潔車迎面而來,看樣子應該就是這個樓層的房間清理人員了。

「妳們好!請問妳們會說普通話嗎?」

那個大概是小四或小五的女孩帶點羞澀地回答:「我會。」

「太棒了!我想要包一部車去四處看看,不知道妳們有沒有認識會說漢普通話的師傅?」

小女孩跟她母親用她們的語言溝通了一下子後,對我搖搖頭。

我還不死心:「如果妳們有想到會說普通話的師傅,請告訴我好嗎?」

小女孩點點頭。

過了十幾分鐘後有人敲我的房門,開們一看是位男性少數民族,看樣子像是飯店的工作人員。他問我:「你要找出租車師傅嗎?」

「是啊!要會說普通話的。」

「我有一位朋友,他會說一點點普通話。」

「那太棒了!明天我想包車去旅遊,不知道你朋友有空嗎?」

「我幫你問問看。」

於是他撥了通手機,然後用他們的語言談了起來。接著停下來問我:「你要去什麼地方?」

「主要是去約特干古城和熱瓦克佛寺遺址。」

我打開手機記事簿補充說明:「古城遺址在和田市西方約十公里處,有個叫巴格其鄉艾拉曼村的地方。而熱瓦克佛寺遺址在和阿公路,我們這一頭一開始二、三十公里附近,右邊一條岔路進去。」

他用維吾爾語在跟他朋友溝通,等他停下來後我繼續說:

「我想包車一整天由早上十點到晚上八點(相當於內地的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左右)。看完這兩處遺址後,如果還有其他時間,那就請你朋友載我四處走走、看看一般遊客會去哪些地方!」

又是一陣溝通之後,以五百塊成交了第二天的行程。結果我們去了上述這兩個地點外,他還帶我去看了無花果樹王以及和桃果樹王。

06-21_16-_46_11_129.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06-21_17-_28_59_153.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和田的熱瓦克佛寺遺址,地處洛浦縣西北五十公里處的沙漠中。它隱身在和田到阿克蘇的沙漠公路(一般稱之和阿公路),靠近和田這頭二、三十公里一處岔路拐進去幾公里的地方。根據資料顯示它的興衰期間是在公元2〜10世紀。換句話說我們上一篇談到發生在十世紀于闐的宗教戰爭,幾乎就是終結這座寺廟的原因了。

06-21_12-_42_31_092.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06-21_11-_14_23_026.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上世紀初的考古資料提及「四處還可見散亂於地表的人骨泥塑佛像殘體和剪輪五珠銅錢………」一副經過戰亂的模樣,毫不掩蓋的展示在千年之後。

06-21_11-_57_29_080.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熱瓦克佛寺遺址首先於1901年被英國的斯坦因所發現,他並於該年4月11〜18日在此挖掘了8天,帶走了一些珍貴文物、測繪了遺址圖,還對91尊無法帶走的佛像進行拍照。斯坦因並發現這些佛像充滿著犍陀羅風格,與北印度廟宇裡面的佛像極為相似。關於這點我們下一段由于闐王國的歷史由來,或許可以窺知一二。

06-21_11-_23_34_036.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06-21_11-_29_37_048.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可惜的是斯坦因於1906年9月又來到此地,發現佛像多被尋寶者破壞殆盡。這一次他又挖掘了不少文物。

1928年德國人樁克爾也來挖走六箱文物,現今藏在德國布來梅市。

1942年洛浦縣當局發現此址,於是雇用民工挖掘出一批文物,還為它們舉辦了歷史文物展覽。比較扯的是這批文物包括塗金塑像三尊、佛頭兩顆以及一些五株錢、珠子、檀香木等,後來卻下落不明。極有可能是被遭人盜賣掉了。如今的熱瓦克佛寺只剩下一個破敗的佛塔,在沙漠中的風響中傳唱著梵音。

06-21_10-_51_37_004.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06-21_11-_23_54_037.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和田這個地區建國甚早,早在公元前232年就有人在此立國。相傳在印度孔雀王朝時,當時統領全印度的國王就叫阿育王(唐朝時稱無憂王)。當時阿育王有一位王子,因故被他放逐到東方來。王子跟他的輔臣們來到了現今和田偏西一個叫約特干的地方停留下來,後來加入了漢人、藏人以及來自伊朗的西徐亞人,共同組成一個城邦小國就叫于闐。

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後,就是經由此城回國。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這個于闐古國就在此時被記錄在中國的史冊。可惜的是如今當時的國都_約特干古城已了無蹤跡,只有兩塊破敗的告示牌隱藏在林間,連個土堆都沒有。回台後查資料才知道;歷代出土文物都來自於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層,而且該文化層厚達三米左右。只是如今現場像似一處小型木材廠,附近一小片草地平整無樹木,看樣子是被回填整平過。

06-21_18-_15_36_192.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06-21_18-_16_50_193.JPG

2016/06/21攝於和田

根據漢書記載于闐古國在西漢時全國人口有三千三百多戶,達到一萬九千三百餘人,戰士兩千四百人。只能算是一個小型的國家。

由於于闐地處絲綢南路的重要城鎮,所以靠著貿易不斷茁壯。到了西漢末年已經擴展成三萬兩千戶、八萬三千人,並擁有三萬精兵的國家了。因為這個國家的開國君主是印度阿育王的後代,所以佛教在西元前兩百年左右,就已經被引進這個國家(比喀什更早)。也因此早期東傳到中國的佛教典籍,大多都是經由此地或喀什、龜茲傳入漢庭的。所以于闐在中國早期的佛教史上,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記得這一趟旅行之初;我在洛陽的玄奘寺時,當時住持釋印觀師父得知我將循著玄奘腳步西去時,她問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知道三藏法師是一個人獨自去取經的嗎?」

我知道印觀師父的意思;她是怕我把小說中的西遊記跟現實的大唐西域記給搞混了。

《西遊記》是明朝的吳承恩依據《大唐西域記》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藍本,加上他採集到的一些民間傳說,最後揉入他那豐富的幻想力而集結成書。其中書中最有活力的主角孫猴子_孫悟空,我們已經在《跟著唐僧去旅行5_闖五烽篇》中,找到了孫悟空的原創參考人物_胡僧石磐陀。另外西遊記中還有一位有點類似諧星,但又極其重要的徒弟_豬八戒,他也並非吳承恩憑空虛構的人物。他的參考對象雖然是個漢人,但是跟于闐古國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跟唐三藏不姓「唐」,孫悟空不姓「孫」這一點不同的是,豬八戒本姓「朱」,朱元璋的「朱」。他是個出家人,法號八戒。所以吳承恩筆下的唐三藏是指唐朝的三藏法師,而豬八戒說的是一位姓「朱」,法號八戒的僧人。其實這名僧人在佛教界的名望,並不下於玄奘法師。法界人士敬稱其為「中國第一僧」,只是我們一般世人比較難窺其妙罷了。他就是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並被記錄於史冊的僧人。也是史上第一位西去求法取經的和尚_朱士行先生。他取經的地點就是今天我們這一篇的主題_和田(古于闐國),而他西去的時間又比玄奘法師足足早了369年。

話說佛教傳入中國之初;是早在西元元年前後。不過那時都只是單獨的西方僧人,獨自背負著幾本佛書,然後跟隨絲路上的商人來到中原傳法。所以那時的佛教思想並不普及、規模也極其微小,僅在中、下階層傳法。直到東漢永平年間,才有了第一次以政府的力量去到大月氏(今阿富汗),求得兩位印度僧人_攝摩騰與竺法蘭來華傳教。當時他們被安置在今日洛陽的白馬寺中,並翻譯出中國第一部經書_四十二章經,並在此講經說法。從此以後白馬寺成為中國佛教界的祖庭。這次求法事件因為發生在東漢永平年間,所以世人稱之「永平求法」。詳細過程我們在《跟著唐僧去旅行1_洛陽篇》中有所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話說從「永平求法」之後,以至三國曹魏時期的將近兩百年間,中國的僧人皆都剃髮、染衣做僧人狀。但是當時戒法尚未完備,只是受三皈依而已。嚴格上來講;還不是真正具有僧人身分。直到嘉平二年(西元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柯迦羅到洛陽白馬寺譯經,當時他翻譯出了中國第一本戒律《摩訶僧祇律》戒本,並邀請當地的梵僧前來傳戒。這時的中國佛教界因此才有了正式的戒律,並有僧人正式受戒的開始。而第一個上壇受戒的就是;今天我們要談的主角_朱士行先生。因為他是中國第一個俱足比丘身分的僧人,所以被稱為「中國第一僧」。或許您會問朱士行不是已經剃度,並受「八戒」這個法號了嗎?其實所謂的「八戒」是指「八關齋戒」的簡稱,它是佛教為了在家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律,算不上是真正出家僧的戒律。真正出家比丘的戒律有兩百五十條,而比丘尼更是多達三百四十八條。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吳承恩的豬八戒,給人的觀感不是很好的緣故。所以後人寧願稱之朱士行先生,而不是「八戒法師」。

朱士行河南穎川(今許昌)人,少年出家並在洛陽研究、講解《道行般若經》,這本經俗稱《小品般若經》。但是他發現此品當初翻譯的人,把他無法領會的內容刪略了很多。所以義理艱澀,前後不能貫通。所以常嘆「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身遠求大本。」

這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但是卻翻譯不順、義理不通。我願立下志願矢志捐身,不惜遠去求取《大品般若經》的梵文原本。

在這裡我們補充說明一下;早期的中國經書,大都不是從梵文直接翻譯成漢書的。佛教的傳遞過程為先由印度向北傳至大夏,再間接傳至疏勒(今喀什)、龜茲(今庫車)、于闐(今和田)等地方。等到佛教在這些地方發展成熟了,最後再由這些西域的古國傳至中原。所以早期漢人所讀的經書,來源都是先由梵文(或巴利文)翻譯成于闐或龜茲文,再由這些地方的文字翻譯成漢文。就這樣翻來譯去,受限於當中翻譯者的佛學修養與個人觀點的結果,往往語意難全、艱澀難懂。這也就是像朱士行或玄奘法師他們取得的梵文原本經書,被稱為「真經」的原因,而其他輾轉而來的經書被稱為「胡本」。

現在言歸正傳;朱士行聽說在西域有著完備的《大品般若經》,於是就在西元260年,他以57歲高齡的身軀出敦煌、跨沙漠、經樓蘭、過且沫一路而來到于闐(今和田)。果然在此他看到《大品般若經》的梵文正本,於是他就留在此地抄寫經書。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共抄寫了90章、60多萬字。直到西元282年朱士行就派弟子弗如檀等人,把抄寫的經本送回洛陽。而他自己則留在于闐終老,享年八十。

有關經典回鄉還有一個插曲;當年的于闐還是一個以上座部(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所以當地出家人聽聞漢土來的出家人,到此抄寫大乘佛教的經典,並準備攜帶回國內時。當地的上座部佛教徒就開始橫加阻撓,汙衊《大品般若經》為外道經典。因此向當地國王稟報說「漢地沙門將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大王如果准許他們出國大法勢必斷滅這將是大王的罪過。」因此國王不准他們回國。

為此朱士行憤慨不已,所以主張以燒經為證。並誓言道:「若火不焚經則請國王允許送經赴漢土。」說完就將所抄寫經文投入火中,柴火即刻熄滅、經文絲毫未損。這下子國王只得讓弗如檀等十人,攜帶經文離境。

只是朱士行深知自己目標顯著,唯恐其他修行者不滿其攜經回國的行徑而半途有所變異。於是自己留在于闐,僅僅派遣弟子們偷偷攜經東返。終於在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他的弟子們將《大品般若經》的梵文本送至洛陽。這趟取經路程前後花費了22年的時間,並讓一位高僧客死他鄉。對於取得「真經」的榮耀,他更是絲毫無法親身體驗。

一開始此書始終找不到適合的翻譯人選,直到九年後的元康元年(西元291年),由梵僧無羅叉與居士竺叔蘭合力翻譯成漢本,並取名為《放光般若經》。

也就是朱士行的取經開眾人之先,所以後來才有後繼者如法顯、玄奘、義淨等人的絡繹不絕於途。

我們實在很難想像;這麼一位偉大志業、崇高人格的出家人,竟然在吳承恩的筆下變成嗜吃、懶做又好色的豬八戒。

如今我們拜交通之便以及國際局勢的平穩,很難想像當年取經所冒的風險與困難。唐代義淨法師所寫的高僧傳裡面,曾把玄奘之後(貞觀年間)到開元年間約八、九十年之間,前往印度取經的僧人做了個表列。總共有紀錄的有三十九人,其中只有四人如願回國。其他三十五人不是未歸(確定死在途中),就是未詳(半路失蹤再無訊息)。這幾近十分之一的生還機率不可謂不低,由此可見當年西行取經之艱苦。

當年的玄奘在今日的和田一待就是七、八個月,為的是他當年出國沒有關照(通關文件),所以算是偷渡出境。於是回到此地時他上書給唐太宗,並在此地等候回音。結果唐太宗不但沒有追究他偷渡之罪,還敕令各地官員一路護送回長安。

2015-05-25_16.21.32.jpg

2015/05/15攝於嘉裕關

 

既然大師從和田往後的行程都有官員護送,那我這趟的行程也就到此為止。同時也感謝各位陪我一路由玄奘出生地_洛陽開始,繞著西域走上一圈。

感恩!謝謝!下回的旅途中再見。

接下來的「跟著唐僧去旅行15_榮歸長安篇」,以及「 跟著唐僧去旅行16_洛陽會太宗篇 」,乃是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所記錄書寫。歡迎您繼續閱讀!

 

arrow
arrow

    travelerch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