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跟著唐僧去旅行1_洛陽篇

05-27_16-_18_04_037.JPG

2016/05/27攝於洛陽龍門石窟

         PART Ⅰ_唐僧的洛陽

             

 

05-28_20-_22_29_137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

 

06-24_12-_43_26_191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

 

06-24_15-_52_22_288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

 

06-24_13-_57_46_242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

 

            隋煬帝大業八年(西元612年)初秋_東都洛陽

         大理寺卿鄭善果奉隋煬帝之命,在東都淨土寺道場主持一項考試。中國的科舉制度雖然始於隋代,但這項考試卻跟科舉無關。在隋煬帝荒淫暴虐且好大喜功的一生中,可能基於心理補償作用的緣故吧!他倒是廣建寺廟、寬度僧人。而這次鄭善果主持的考試,正是僧人資格的取得考試。而且名額極其有限,全京城只錄取十四名!(史書記載_於洛陽度二七僧,所以有另一說法為廿七人。)

   或許有人會認為出家為僧有什麼好?幹嘛還要去考試當和尚?殊不知在古代如果遇上的是一個昏君的話,那老百姓根本就是政府的提款機兼勞動機器。當時的老百姓每年除了要繳交龐大稅賦外,平時每年還要服徭役,也就是要你自己帶便當去做免費的公共工程。遇到戰時還要被徵調到前線為國捐軀(徵兵役)。而這種情況在隋煬帝時,更是集各暴政之大成。造宫室、開運河、築馳道、修長城、再加上三次出兵高句麗(韓國)等等,不只勞民傷財、虧空國庫,更是傷亡了上百萬的老百姓。最後人民受不了只得揭竿而起、四處烽火,終至隋朝一代滅亡。

         可是上述的稅賦、徭役、兵役等等,只要是國家認可的出家人(領有度牒的僧、道。)皆可除役、免徵收。在某些對宗教較為友善的朝代裡,出家人甚至還有田地可分配。這些誘因當然非常吸引那些處在貧窮邊緣的老百姓,想盡辦法要取得出家資格。就是因為太受歡迎了,所以政府才要限制名額。要不然大家都去當和尚,那國家提款機跟人力供應中心都沒了,誰來陪你玩?

         而這次名額有多少呢?十四名!這次的考試有數百人參加,但名額只有十四名。以一個國家規模的考試而言,參加的人數並不算多。這是因為資格層層限制的結果。不過這樣子的錄取比例,也實在是夠低的了。

        我們這裡所提到的「大理寺卿」,是隋、唐時期的一個官銜。它跟現在的雲南大理一點關係都沒有。隋、唐時期的官場,那時有著所謂的九寺、五監的官職分類。而大理寺就是其中一個單位,管的是審核中央刑事案件,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最高法院。官位是不算小的正三品官,可以參與國家大事了。《卿》是指這個單位的最高主管,所以領導者只有一人。而《少卿》就是副主管,制度規定可以有兩人來輔佐正卿。奇怪的是;為什麼一個管刑事案件的大當家,卻奉旨要來主持一項僧人考試呢?看來隋煬帝真的非常注重這次考試,因為歷史記載鄭善果這個人【有知士之鑒】,也就是說他非常會鑒定人才。這一點剛好由以下的故事可以證明。

         正當鄭善果在巡視考場途中,卻突然發現有人在門口磨磨蹭蹭、探頭探腦。這是國家級考試,哪能容許閒雜人等在此窺探呢?於是隨即著人將他帶來面前,卻發現眼前是個十歲出頭的孩童。鄭善果問其身家由來,孩童當下娓娓以道,把祖宗三代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這裡有需要稍微補充說明一下;隋代開啟了科舉制度後,這讓一般老百姓有機會得以藉由考試制度,而進入管理階級。但是在隋朝時,這種科舉規模還很小,每年選拔的秀才人數是_上郡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直到唐朝太宗掌權之後,才大量借助科舉制度來引用人才。而在此之前國家選用人才,大多採用的是始於魏晉的_九品官人法,那是一種由當時的貴族世家或豪商門閥裏,選拔人才的方法。另外還有一種輔助方法叫做_舉孝廉,也就是由地方官員推薦當地人才。而在這兩種制度裏想要出線的人,那跟他的出身家族背景與人際淵源,都有著相當深厚的關聯。所以當時的家族背景與門第觀念是非常地深,因此在正式場合的自我介紹,是必須把祖宗三代交代的清清楚楚。也因為這樣我們可以聽到這小孩自呈為穎川陳氏之後,曾祖父陳欽在東魏時曾任上黨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孩童單名一個褘字,五歲時喪母、十歲父親辭世。如今跟隨二哥長捷法師在淨土寺當童子。

          這些訊息在鄭善果心中留下「名門之後」的印象,並且看這小孩【漂亮偉岸賢其相貌】,便問他是否想出家?

        孩童回答「願意」,但是【習近業微不蒙比預】。(學習時間很短,能力尚淺,沒有資格考試)

        這個回答讓鄭善果印象深刻。沒錯!這項考試是有年齡限制的,他一眼就可看出眼前這孩童的年齡未達底線。但是這孩童的回答,卻故意引導到是因為是【習近業微】,所以才無法參與考試。所謂的習近業微(學習時間很短,能力尚淺。)當然這可能是事實,但也可能是謙虛之辭。因為學習的深淺,是要經過考試才可知曉。所以孩童這句話的目的是;避開自己年齡不足的事實,而想要為自己爭取一個被考試的機會。

        鄭善果是何許人也?怎會不明白這話中曲折?這下子更讓他好奇了,便問童子為什麼要出家?

        這孩童冠冕堂皇的回答,真真出乎鄭善果的意料之外 。他的答覆是 _【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從遠的來說;我要繼承如來的思想。從近的來講;我要光大釋迦佛法。)

        天啊!這個回答深深打動了鄭善果的心,於是讓他破格入圍。這當然有其他考試委員反對,但是鄭善果向他們解釋他的看法_【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們偉器】原來當時要通過和尚資格的考試,考試的科目有兩科。一科是看考生能默寫多少佛經,這是考記憶力。另一科是看能抄寫多少佛經,這是要考識字多寡。所以鄭善果才會說:「文字記誦的功夫容易養成,但天生的佛門風骨卻是難得。今天如果剃度這個童子,那他將來將會是一個佛門的偉大人物。」

        看來這大理寺卿果真【有識人之鑒】。因為這孩童就是日後花費十七年餘,跋涉十多萬里,歷盡千辛萬苦去天竺(印度)取經回來,又花費十九年翻譯經書的_玄奘大師。他也就是吳承恩筆下,《西遊記》裡唐三藏的本尊。只是跟小說裡不同的是;這趟取經旅途不但沒有孫悟空等三位徒弟相助,更是一趟由信仰、毅力,再加上幾乎是九死一生、命懸一線的求知旅程。

        被破格錄取那一年玄奘十三歲,在接下來的六年裡,他都在東都洛陽學習佛典、接觸佛法。當時的洛陽是怎樣的一個狀況呢?

 

 

 

 

 

05-28_19-_54_56_130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

 

06-24_15-_47_30_279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

06-24_15-_49_07_282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

 

        隋煬帝將他父親時的首都,由大興城(即今西安)遷至東都洛陽後,由於他篤信佛教,於是在洛陽開闢了四大道場(淨土寺就是其中之一,全名為「東都淨土寺道場」。),並興建許多寺廟。所以在當時的洛陽,習佛狀況的熱烈堪稱朝中之最。常常有某位高僧在這裡開一個講座,或是在那裏講一部經典。史書上對這段期間的玄奘是這樣子描述_【備通經典,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賢之風不習。不交童幼之黨,無涉闤闠之門。……】。(讀了很多經書典籍,而且喜歡效法古聖先賢。如果不是正統典雅的書就不看。如果不是賢聖的風氣就不學。而且不與同齡幼童嬉戲,更不到熱鬧的地方去廝混。……)

        就是因為咱們的小玄奘如此地自律與精進,再加上他是由大理寺卿破格錄用的。所以漸漸地在洛陽的佛學圈子裡,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位極其年少,且又精進不休的少年僧人。

        如果歷史就這麼承平下去的話,那咱們的小玄奘很可能就這麼一輩子都在洛陽潛修,然後終將成為某某大師級的人物了。不過那也就跟歷史上的眾多大師們無所不同,而不是如今世人所公認的_千古一僧了。因為在當時所有隋朝所屬國土裡,就屬首都洛陽佛學氣息最為濃厚,也是眾多高僧雲集薈萃之處。只是人生的際遇,往往因為某些事件而必須轉折。這裡所指的事件,就是隋煬帝的滅亡。

        隋煬帝雖然篤信佛教但生前好大喜功、荒淫無道,最後老百姓受不了了,於是農民四處起義。其中的一支李密所領的瓦崗軍,還曾一度兵臨洛陽城下。只是後來因為內鬨而消退。西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政變,絞死隋煬帝後,首都洛陽一帶更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就是這樣;平日在東都潛修的大德、高僧們,不得不四散於他方以避免戰禍。於是玄奘與他的二哥長捷法師,只得遷往西都長安(隋大興城)。那一年時值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的第一年。只是人到長安之後,卻發現這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個選擇錯在那兒呢?玄奘與其二哥又將何去何從呢?我們在《跟著唐僧去旅行 2 _長安篇》裡再聊!

      註:本系列文章所引用的文言文,大部份皆引用自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另外其他參考的書籍還有錢文忠先生所著《玄奘西遊記》,及陳飛、凡評注譯,黃俊郎先生校閱的《新譯大唐西域記》與經典雜誌出版的《西域記風塵》,還有光中法師所編《唐玄奘三藏傳彙編》,和劉觀其先生所著《一口氣讀完大唐史》等書籍。

 

 

 

 

06-24_13-_29_05_214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06-24_15-_07_28_267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06-24_15-_21_13_272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PART Ⅱ_旅行者的洛陽                

 

                 一 玄奘寺_西元2016/05/28

05-28_16-_00_29_103.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05-28_16-_01_51_104.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05-28_16-_19_29_114.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玄奘寺位於洛陽東方約四十公里左右,偃師市緱氏鎮唐僧寺村的村北。早在玄奘出生之前的一、兩百年(北魏年間),這間廟就已經存在了。由於玄奘故里離這裡不遠,根據廟史記載;玄奘小的時候就常常跟著母親來到這座寺廟禮佛,當時寺廟名叫靈岩寺。這是玄奘開始跟這座寺廟結緣。

          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當玄奘由印度取經回來後,趁著與唐太宗見面之餘,再次回到靈岩寺。當時見到寺院破落,於是上書唐太宗。因此李世民親賜良田四十頃,並敕令重修。同時為了弘揚玄奘的大德、大善精神,將靈岩寺更名為興善寺。

05-28_16-_33_58_119.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武則天稱后後於武周聖曆二年(西元699年),從洛陽登封中岳嵩山途中經過這座寺廟時,有感於大師偉業,更賜地百頃及重金擴建。後人為了紀念大師的崇高德性,於是將寺院更名為《唐僧寺》,其所坐落的村子更是以寺為名稱之唐僧寺村。

05-28_16-_24_12_118.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西元1996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建議,將唐僧寺更名為如今的稱呼_玄奘寺。

         現今的玄奘寺是西元兩千年開始擴建的,規模不小!可見投入了相當大的心血。一入山門就可看到玄奘法師銅像的高大身影,只是個人認為太過金碧輝煌了。我還是比較喜歡大雁塔前的玄奘立相,祂就是有著一種古樸與厚實感。或許是先入為主的關係吧!我個人比較喜歡這股質感。

         院區西側有個側門可以通到一處舊院區,那是從明代保留至今的玄奘殿。殿堂前古木扶疏,陪伴著元代的經幢與明代的石碑。 讓人頗有幾分思古之幽情。

05-28_16-_15_48_11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05-28_16-_44_55_12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正當我忙著拍照之際一位虔誠的在家婦女很熱心地為我同伴解說,院區內有一棵松樹叫《摸頭松》。她說當年玄奘要去印度取經前,曾摸著松樹說:「我西行取經你就向西長,我若東歸你就向東長,好讓我弟子知道我已經東歸。結果松樹真的一直向西長,直到有一天又突然往東長了回來。於是寺裏的僧人們都在說〜玄奘師父要回來了。」

          我直覺地反映:「這麼神奇啊?」

        「哎呀!確實情形我們住持比較清楚,我們去請她為你們介紹好不好?」

        我的三個夥伴本來就對佛教不是很感興趣,所以紛紛藉機離開。因此我只得回應:「會不會太打擾了?」

       「不會!不會!我們這邊的院區,都是在這位住持手裏完成的,所有的一切她最清楚了。不過她是住持,所以我帶你去見她應該比較適宜。你說對不對?」

      「當然!當然!我們這位住持已經在這邊待很久了嗎?」

      「很久了!她從年紀輕輕就來到這邊。喔!她是從姑娘家就出家了,所以還很年輕。」

        我直到現在才知道這位住持是位尼師。沒多久我們來到住持辦公室,只見這位住持法相尊嚴,自然散發出一股威嚴。

    帶我來的婦人略為介紹之後,住持問我:「你想知道些什麼?」

     「我是出來旅行的。這趟旅行就是依照《大唐西域記》,還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兩本書所記錄,玄奘法師西去取經時所經過的城市跟著走一遍。目前先侷限在中國境內。所以我對三藏法師的相關一切,都有興趣了解。」

      「你知道三藏法師是一個人獨自去取經的嗎?」

      「我知道!【趁危遠邁,杖策孤征。】」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法師出行的形容詞,也是世人相當喜歡引用的形容詞。

        住持輕輕點了點頭。看來她已清楚我沒有把《西遊記》,跟《大唐西域記》給搞混了。於是從抽屜裡拿出一本小冊子,然後說:

       「這是一本有關玄奘生平與本寺的有關資料,應該對你有些幫助。」她又問:「你只是出來旅行的嗎?」

       「旅行結束後也許會寫幾篇遊記。不過旅行剛開始,洛陽是我的第一站,也不知有沒有那個能力。」

       「你如果有寫的話,可以傳一份電子檔給我嗎?」

       「可以啊!」於是留下了師父的電子信箱。當然!同時也知道了住持師父的法名叫釋印觀。

          印觀師父邊引領我參觀,邊介紹自己是從佛學院畢業後沒多久,就被派駐在這裡。當時這裡一片蕭條,只有兩間明、清時期的舊殿跟尼僧寮房。另外還有一間被小學借用為教室的房舍。經過二十幾年的篳路藍縷與辛勤耕耘,終於有了山門、鐘鼓樓、蓮花通道、玄奘大師銅像、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等今日的規模。

        為我引薦的婦人引導著師父:「妳就為他介紹摸頭松吧!」

      「那棵松樹已經不在了。」住持師父輕描淡寫的口吻,表明她對這些神奇現象,沒有婦人那般熱切。

      「原先它種植的位置是……?」我問。

      「就在玄奘大師的金身銅像那個地方。」

        我心想〜這樣也很好!剛剛要到住持辦公室的路上,我心裡就在翻閱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發現玄奘自從十九歲(西元618年)離開洛陽之後,直到取經回來(西元645年)前,並沒有紀載著他曾經回來過洛陽。而他立志要去印度取經,應該是在西元625年第二次進長安時的事情,那是受到來自天竺的波頻法師建議之後的事。換句話說;除非《三藏法師傳》的內容有所遺漏,否則法師從心中有去天竺取經的念頭,到他真正成行這段期間,他根本不曾回過洛陽,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麼跟松樹對話的情景。更何況我始終認為神鬼傳奇聽聽就好,除非它有教化作用,否則也就不必多加傳頌。

        住持問我:「你去過玄奘的出生地了嗎?」

      「您說的是【玄奘故里】嗎!準備待會再去。」

      「不是!我們這邊附近有一些老人家,認為玄奘的出生地就在他們村裡,而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玄奘故里】。你有興趣去看看嗎?」

      「……離這裡有多遠?」

      「大概四公里左右。」

        我心中飛快盤算著〜現在差不多傍晚五點了,如今的狀況是;如果我跟著印觀師父去她所說的玄奘出生地的話,那【玄奘故里】今天應該就去不成了。不過那又如何?就算今日去不成【玄奘故里】,但它因為已經是個知名景點,日後如果我想去的話,即使人已經回到台灣了,隨時都可以買張機票,自己就可以跑上一趟。但是師父口中的玄奘出生地,如果錯過了今日,那改天就不見得有人可以帶路了。所以我飛快答應:「我有車子在外面,可以請師父帶路嗎?」

      「可以啊!」隨即從抽屜裡又拿了個木製吊飾牌送我。因為那正面有著玄奘大師 揹著行囊取經 的烙印相,背面更是刻著住持印觀師父的敬書〜

           玄心求正覺

            奘願度眾生

06-25_12-_31_31_001.JPG

 

        我心想〜這真是個太棒了的禮物啊!這塊由玄奘寺的住持送我的玄奘吊牌,我將它掛在我的小背包上。因為過幾天後,我的三個夥伴們將跟我分道揚鑣了。到時候這塊吊飾牌,將陪我行走接下來的廿幾天行程。我會把它當成玄奘師父的精神相伴,到時候我就不是一個人上路了。一千四百年前的玄奘趁危遠邁杖策孤征,如今的我有大師的精神相陪,至少不至於孤單了吧!

        印觀師父說玄奘出生地的距離只有四公里,可是我們車子卻開了十幾分鐘,最後來到一處小空地停了下來。旁邊就有著一片麥田,成熟的麥穗帶著些許粉紅煞是好看!旁邊有個古城門,小小城門上貼著磚刻的【古滑城】三個字,旁邊又有著道光十七年三月立幾個小字。

05-28_17-_34_45_123.JPG

2016/05/28攝於洛陽古滑城玄奘祠

 

05-28_17-_35_57_12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古滑城玄奘祠

 

        古滑城這三個字讓我聯想到剛剛在玄奘寺時,有一塊石碑上彷彿刻著有所相關的字句。我連忙在相機背面銀幕上叫出照片,並放大觀看。

        偃師原為播地 成湯始都緱氏 周為滑國 乃唐代高僧玄奘大師故裏………

        古滑城應該是指古代滑國的城牆吧!

05-28_16-_04_28_108.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玄奘寺

        這是一塊近代(西元2000年)四川尼眾佛學院的院長_釋隆蓮師父所撰寫的石碑。上面所提的大師故裏周朝時的古滑國地點,雖然與一般所謂的【玄奘故里】不同。不過她應該也是有所依據,才會如此書寫的吧!只是不知它的典故來自何方?

LINE_P201679_205434.jpg

2016/05/28攝於洛陽古滑城玄奘祠

        穿過小城門後,右手邊有著幾戶兩層樓建築物。各戶人家僅有小小窗戶面對外面,從小路這邊是無法個別進入這些民宅的,它們有著一個共同出入門口。穿過這個出入口的大門,就有著一片花園兼菜圃。而各戶民宅的大門,就是面對這片綠地。我心想〜這真是個不錯的世外桃源啊!如果玄奘真的是在此出生,那也是一個很棒的環境。我注意到這幾戶民宅之間有一處凹陷的壁龕,壁龕的上方四個大字_玄奘家祠。而壁龕內有一塊石碑,碑上寫著〜

        春秋滑都故緱氏唐玄奘故里碑序

 

LINE_P201679_205437.jpg

2016/05/28攝於洛陽古滑城玄奘祠

 

LINE_P201679_20544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古滑城玄奘祠

 

          嗯!這裡好像真的有些意外收獲也說不定。一個喜歡玄奘大師的人,當他發現一些有關他的稗官野史可能被證實時,那種突然撿到寶的感覺,真的很難向他人轉達。不過我也沒被喜悅沖昏了頭,我看到那塊石碑雕刻的年代是一九九二年。

          嗯!如果歷史更久一點的話,也許會更有說服力吧!不過也有可能是近代才發現新事證。〜我心想。

         接著我們拜訪了其中一戶人家的一位老婦人。印觀師父以任老師稱呼她,並介紹她是航太工業退休的人仕。接著請她為我們陳述玄奘兒時在此出生的事情。

        我怕只是聆聽會有所遺漏,於是問她:「我可以為妳所說的錄音嗎?」

      「不要錄音!你用聽的就好,能記住多少就看你的能耐了。」

        好吧!我就盡我所能專心聆聽了。

        任老師說:「玄奘小的時候就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這是我們這邊人都知道的事。因為這是這邊的先祖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事實。玄奘出生一百天的時候,他的母親親口咬下他左腳的小指頭。為的就是日後如果還有機會相認的時候,能夠有個憑據。然後他媽媽把玄奘放在一個木盆裡,讓他隨波逐流。被咬下腳趾頭的玄奘,當然痛得大哭。沒想到他每哭一聲,木盆就逆流一尺。於是就這樣一直逆流了二十公里,直到了……。」

        咦?這段劇情我好像在哪聽過或是看過?突然間腦袋瓜子裡的燈泡亮了!這……這……這不就是西遊記裡的劇情嗎?

        我心想〜我是依據《大唐西域記》的紀錄出來旅行的,可是如今我怎麼一頭撞進吳承恩的《西遊記》劇情裡了?

        我看了一眼印觀師父,委婉地告訴她:「這一段應該是比較接近《西遊記》裡的劇情吧!」

        印觀師父對任老師說:「妳就針對玄奘法師小時候在這邊生活的情形說明吧!」

      「我現在說的就是玄奘小時候的事啊!」然後又從出生一百天被他母親咬掉小指頭開始,從頭說起〜〜

        嗯!我真的不是依照《西遊記》來旅行的,或許這裡真的是玄奘的出生的也說不定(那也是很可能的事)。但如果沒有其他事物可以佐證的話,那我想我該告辭了。

        旅行結束前或許我應該騰出一點時間,專門跑一趟【玄奘故里】吧!〜我心裡這麼想。

        正當我專心聆聽任老師的故事時,我的夥伴們就在身旁四處遊蕩。其中還有人拍了張照片,上面有個地方叫古滑城玄奘祠。只是當時我正專心聆聽任老師的說明,因而錯失了觀察這個地方的機會。這裡會不會還有我無緣拜會的證物呢?玄奘大師您真的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嗎?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也許出生地跟成長地不同吧!

 

LINE_P201679_205449.jpg

   2016/05/28朋友攝於洛陽古滑城玄奘祠

 

    二 玄奘故里 _西元2016/06/24

06-24_09-_34_01_008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06-24_09-_36_56_011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在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的陳河村,這位置大約在洛陽東方(略偏南)四十公里左右處。

         還沒停好車就發現這個景點有個蠻氣派的山門,走近一看卻發現大門深鎖且油漆略為斑駁。不但如此甚且找不到賣票人員或看守者。詢問之下才知道真正的玄奘故里還要往內前進約五、六百公尺。這個山門是跟著故里旁邊的《新玄奘寺》一起蓋的,只是寺廟已經完成了六、七成了,卻也不知為什麼停了下來。

        閃過山門由左側停車場再往內開了一下下,終於來到玄奘故里了。玄奘故里的舊屋宅前面有個小廣場,左右分別立了兩塊石碑。一塊雕刻著《玄奘故里》,另一塊則是《玄奘之路》。石碑中間有著一段大約二十來踏的階梯。階梯的下方是對石獅子,而上方盡頭有著一座小牌坊,上面刻著《竭忠盡智》四個字。穿過牌坊就是一扇小巧的大門,而一進大門馬上就可看見一堂照壁,上面寫著《六塵六識》四個字,只是上面字體幾乎讓蔓藤植物覆蓋殆盡。閃過照壁左側有著一口井水,名叫《慧泉》。井口甚小看不到底,所以也不知還有沒有井水。

06-24_09-_36_14_009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06-24_09-_37_57_012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06-24_10-_22_08_079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接著是左右對立的東、西廂房,而緊挨著《慧泉》的是西廂房。裡面展示著玄奘大師的生平事項與業績。他的生平事蹟以繪畫的方式,一幕一幕描繪在牆上。另外還展示著大師所翻譯出來的經書,當然都是近代印刷的版本。而且還有幾件跟大師有關的古物,其中一件是印度戒日王送給他的泥製印章。只是這塊小小泥印的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極其震撼人心的故事。

 

06-24_10-_15_39_069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戒日王是印度當時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國王。他為了要延請玄奘去說法,差一點跟排名第二的鳩摩羅王兵戎相向。最後兩人協議在曲女城為玄奘聯合舉辦了一個辯論大會,並命令五印(東、西、南、北、中印度)十八位國王,各率領其所屬沙門,婆羅門及其他外道前來參加。玄奘當時創下上台十八日,無人敢與之辯論的情況。戒日王相當敬佩大師的佛學素養。當他知道大師即將取經回國之時,基於安全、舒適與運載量等多方考量,曾力勸大師由水路歸國。並表示他願派遣船隻、人員及相關物質,並發使相送大師回中國。但被玄奘所婉拒。因為大師取經途中曾與他的義兄高昌國王_麴文泰有所約定,待玄奘取經回來後,將在高昌國受其義兄供養三年,並為麴文泰與百姓講經說法。  詳細情節請參閱《跟著唐僧去旅行8_高昌國篇》。

        當戒日王了解玄奘必須由陸路回中原時,特別給了他一個泥製印章做為一個通行憑證,好讓五印大、小國王見印如見戒日王本人,不得刁難。更感人的是玄奘啟程三天後,戒日王和鳩摩羅王又各率領親信數百人,日夜兼程趕來再次送行。當時的戒日王又加派四名官員攜帶王書,命令全印度所經各地國王派人安全護送。這就是這塊小小且不起眼的泥製印章,背後隱藏的故事。

        看完西廂房,我們逛逛正面廳堂。廳堂的正中央有著玄奘大師的漢白玉雕像,左右相襯的是大師的兩個弟子_圓測與窺基。

06-24_10-_02_58_051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圓測法師為韓國人,俗名文雅。三歲出家,唐初來到中國,西元645年師從玄奘。圓測對大師的譯經事業多所幫助,而且對經典的解釋有所獨見,並創《西明學》。他的著述被翻成藏文後,對藏傳佛教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窺基法師為唐初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兒,本名為尉遲洪道。十七歲時奉太宗之命剃度出家,並拜在大師門下。他是玄奘所創唯識宗的正式傳人,一生著述頗多,共有四十三部。而且他是把唯識宗發揚光大之人。他的著述傳到日本後,日僧依照他的論述而創立了日本法相宗。

        正面廳堂除此之外,旁邊還有一尊由檀香木精刻而成的大師像,跟漢白玉雕像比起來卻顯得古樸許多。當然牆上一樣有著玄奘生平事蹟的圖畫。

06-24_10-_08_30_060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最後的東廂房重現的是,少年玄奘出家前啟蒙、受教的場景。這裡除了一張床舖外還有書桌、琴台和幾張桌椅。

          玄奘的出身背景家學淵博,他的玄祖、曾祖都是封疆大吏。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而出任北齊的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及禮部侍郎。這一大串的頭銜以現在的說法來說,大概就是北京大學的副校長吧!不過在那以儒家思想為正宗的年代,這個頭銜比現今北大副校長更為難能可貴。而玄奘的父親陳惠曾經被「舉孝廉」,而當上江陵陳留的縣令,後來辭官退隱。所以玄奘童年的啟蒙,就是由他父親親自教導。史書上記載玄奘八歲那年,某日在書房由其父親親自授課時,當他講到孝經裡「曾子避席」的典故當下,咱們的小玄奘立刻整衣側立。父親問他原由,玄奘回答:曾子聞師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訓,豈宜安坐?曾子聽到老師的詢問,立即離開草蓆肅立。玄奘今天父親親自教導,我怎麼可以靜坐?)

06-24_09-_43_33_021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06-24_09-_42_12_019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小玄奘啊!小玄奘。想必你父親對你當時的舉止,相當引以為傲吧!所以他還借了個親人聚集的機會,相當自豪地告訴鄉親們這個故事。也就是因為有著這個典故,因此這間東廂房才被佈置的像個臥室兼書房的樣子,彷彿就是玄奘童年受教、啟蒙之景。而且在廂房外面柱子上,還書寫著這麼一幅對聯_

         曾子避席 孺子獨秀 初顯釋門千里駒

         遠紹如來 近光遺瀍 終為西域萬乘尊

        寫這副對聯的人真是有學問,三言兩句就把玄奘兒時、及長,描寫的淋漓盡致。

        只可惜小玄奘在這裏的生活,只能相伴到十歲那年。因為那一年他的父親也辭世了,這使得咱們的小玄奘頓時失怙成為孤兒。

        玄奘的二哥名叫陳素,當時在淨土寺出家,法名長捷。當他回老家為父奔喪之後,看到小小玄奘無所依歸(大姊已嫁人),所以把他帶到淨土寺託護。因為當時玄奘年紀尚小,因此只能當個見習童子。只是這個佛門見習童子,雖然是迫於無奈被動託護於寺院,但卻像似魚龍歸海般優游於佛門經海之中。歷史記載這時的小小玄奘_雖鐘鼓嘈囋於通衢,百戲叫歌於閭巷,士女雲萃,其未嘗出也。(即使是大街上鑼鼓喧天,小巷中百戲叫囂。再多的青年男女都去湊熱鬧了,也不會吸引他外出。)反正就是不管外面多熱鬧、多喧嘩,小小玄奘就是打死不受其影響就是。沒想到咱們的玄奘自小在父親儒家教育的薰陶下,竟然少年穩健已是如此。看來小小玄奘的童年,在他母親離去之時就已悄然消失了。

         離開玄奘故里之後再向前走幾十公尺,就是新建的《新玄奘寺》了。只是除了大殿主體外觀完成外,其他附屬工程都只進行一半,且現場感覺已有一段時日停工中。不過這裡的規模不小,如果將來完工之後,那不就跟另外一所玄奘寺鬧雙胞了嗎?

06-24_10-_53_00_140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06-24_10-_56_33_145_2.JPG

2016/06/24攝於洛陽玄奘故里

 

             三 淨土寺_西元2016/05/28

         淨土寺位於洛陽南方,約二十多公里的伊川縣白元鄉水牛溝村中。只是……只是……這個曾經是首都洛陽的四大道場,它也未免萎縮的太厲害了吧!當我們離它二三十公尺的距離時,還在向村人詢問它的下落。因為它不但隱身於農宅之後,入口一大半還被竹林掩蔽。

05-28_10-_31_48_00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這就是大唐的皇家寺院????

  這就曾經是隋朝東都的四大道場之一????

  這就是太宗敕令_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修行地????

  這就是李世民口中「翹心淨土,法遊西域。」的淨土寺????

  我知道繁華落盡始終要歸於平靜。可是……可是……這模樣也未免太平靜了吧!當蒼海轉變為桑田之際,你不得不感嘆這股物換星移的力量。

  隱藏在一片圍牆之內的淨土寺,只見它面寬才十餘公尺,要不是它的正面有個香爐跟三塊大石碑的話,還真的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般農宅。

05-28_10-_39_29_007.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0-_50_47_010.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好吧!好吧!就讓我們放下個人的感傷,然後在它芳華褪盡的外表之下,尋找它昔日所曾擁有的榮光吧!

             它值得的!以它過去所曾歷經的璀璨歲月,絕對值得我們這麼做的。只是美人遲暮,總叫人不盡唏噓啊!

             淨土寺的正面有著三塊石碑,其中兩塊舊的曾經在文革後被拆去當橋板踩踏(其他還有好幾片被當成洗衣板的小塊石碑),所以上面的字跡被人磨損的相當厲害。我很認真地去辨認其中一塊石碑的文字,並嘗試拍幾張照片。我的相機有曲線調整功能可以加強對比,我嘗試把拍到的照片調整對比並放大,但是沒什麼效果。

                            不過我專注的神情卻引來女住持的關注,這位老法師詢問我:

                           「看的清楚嗎?」

           「效果不好。」我把相機銀幕秀給她看後又問:「我可以用手帕沾點水塗在石碑上試看看嗎?」

            她隨即喚人用抹布沾濕擦拭石碑。結果效果也不是很好,因為石碑上凹陷的刻痕也被沾濕,所以陰、陽分際不清。我心想〜或許用濃墨拓印效果會比較好吧!不過有幾個字倒是勉強可以看出……

            淨土禪寺紀

            嘉靖壬辰冬十月既望淨土寺僧圓景手尺牘謁……

            夠了!這幾個字對我來說已經夠了。我又不是考古學家,我只是要確認這座寺廟真的是如假包換的《淨土寺》那就夠了。

05-28_11-_07_03_023.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08_32_02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老住持告訴我這寺廟是在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重建的。因為年久失修,所以正面牆壁本來有往前傾斜的現象。不過現在已經聘請專家把牆面移回垂直,並趁機換掉幾根已經被蛀空的木柱。我順著住持的手指方向往上看,真的可以看到石柱上方的橫樑,跟與它成垂直方向的直樑間有移動過的痕跡。最寬的有二十五公分左右的距離。另外對這幾根石柱住持還特別說明,根據專家的考證這石柱是由唐朝沿用至今。沒想到這四根貌不驚人沒有雕龍刻鳳的小石柱,竟然已經在此站立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05-28_10-_59_02_016.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33_29_047.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整棟建築物外觀還有一處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屋脊神獸。我換上長鏡頭拍攝又把它放大,發現它們的造型上有著泥巴未乾前用器具刮過的痕跡,所以應該就是手工陶燒製品。它們不但非常精美,而且各個不同、極具特色。

05-28_11-_48_32_06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50_39_06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0-_58_15_01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03_08_02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03_45_02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49_32_06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49_50_063.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51_11_066.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當住持法師看到我用長鏡頭拍屋脊神獸的效果時,連忙喚我進正殿,然後指著屋頂的橫樑問我;能否拍下那上面的雕刻圖樣給她看。因為室內屋頂有些昏暗,我幾次調高感光度後,把拍攝的結果秀給她看。她感嘆來此好幾十年了,第一次這麼清楚地看清屋樑上的雕刻圖樣。

 

05-28_11-_17_41_033.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17_51_034.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18_52_03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22_30_038.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26_01_040.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29_51_04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30_23_046.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一般寺廟的木樑頂多是畫上一些故事、圖畫,可是這裏卻是用雕刻來表現圖案,這真的是 「雕樑畫棟」 。只可惜有一條龍的形跡已磨損了差不多了,倒是鳳凰的刻痕依舊清晰可見。接著住持又指著牆上斑駁到剩下一點點的壁畫說;本來這裏的牆上都有畫著一些壁畫,可是文革後這間寺廟被改為教室。因為有小朋友對壁畫感到恐懼,所以學校把牆上塗上白灰,然後書寫一些標語。

現在即使清除牆壁上的白灰,清朝時的壁畫也不可得了。她說話的神情透露著些許遺憾。

05-28_11-_16_36_03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22_30_038.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不過住持也略帶得意地告訴我;正殿屋頂上所鋪的瓦片畫有一些字體與圖案,然後指著其中有兩套分別畫著九個及五個菱形圖案的瓦片畫作說:

           「這九個和五個菱形圖案代表的是九、五之尊,這是只有皇家規格的寺廟才能擁有的圖案。」

            一般屋頂瓦片內面還繪有圖案的本就不多見,更何況另外還有九、五之尊的涵義。看來這真的是隋、唐時期的皇家寺院了。

05-28_11-_18_52_03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26_01_040.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29_51_045.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30_23_046.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到了側廂房時老住持後來還喚人,從床底下拉出好幾塊小石碑給我看。邊拉的過程老住持邊說:

    ………文革之後這些小石碑後來都散落在村人家裡,有的被拿去當洗衣板,有的被拿去壓泡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今重回淨土寺

            怎麼還 在床板下

            ………………

05-28_10-_51_50_01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34_48_048.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41_51_053.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05-28_11-_42_29_057.JPG

2016/05/28攝於洛陽淨土寺

 

 

 

             四 白馬寺_西元2016/05/28

05-28_14-_29_55_071.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31_12_074.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老城東方約廿公里處。它是中國第一間官辦寺院,所以佛教信徒又以【釋源】、【祖庭】稱之。據《資治通鑑 漢記 》和《洛陽伽藍記》記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愔等人出使天竺,以求其法,…………

             佛教傳入中國是先由民間開始的時間大概是在西元元年前後傳遞的途徑就是藉由絲路跟著商旅一路向東傳來就在民間私下傳遞大約六、七十年左右後上面這個典故卻詳細記載著中國第一次以官方力量引進佛教思想的過程這對漢傳佛教有著相當大的意義所以讓我們好好地把這個故事看上一遍

             東漢永平七年西元64某夜漢明帝劉莊作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尊金人身高六丈頭上還閃著一輪光環先由西方飛來然後在皇宮大殿上飛來飛去正當劉莊要起身詢問祂時沒想祂甩也不甩漢明帝獨自就朝西方飛了回去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劉莊把夢境向群臣們述說一遍並問這夢有何意義群臣們都不知這是吉徵還是兇兆所以都不敢胡亂回答

            這時只有博士傅毅挺身回答看來博士真的就是博學多聞之士但見傅毅不但見識廣披還強聞博記他說

           臣聽說西方有一尊神世人就稱之為祂所傳論下來的法被弟子記錄下來稱為佛經」。這些經典再加上信徒就這樣形成佛教。(西漢武帝元狩年間(西元前122年到前117年)霍去病將軍討伐匈奴時曾經獲得休屠王所獻的金人一尊根據休屠王的說明這尊金人是由天竺印度國傳去的當時這尊金人供奉在甘泉宮裡不過這些年來多次戰亂金人早已不知散落何方我想今日皇上所夢見的金人肯定就是西方天竺的】了。』

            這個故事引起了漢明帝極大的興趣於是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帶著相關人員前往天竺求取佛法一行人等經過千辛萬苦跋山涉水之後終於抵達大月氏國今日的阿富汗境內),在那裏他們遇到天竺來此傳法的高僧_攝摩騰和竺法蘭蔡愔與秦景聆聽了兩位高僧的佛法後力勸他們前來中國傳法兩位高僧就這樣於永平十年西元67隨著蔡秦二人並攜帶著釋迦摩尼畫像和佛經佛舍利以白馬駄運來到洛陽

 

05-28_14-_34_56_079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39_32_083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當時漢朝的官職當中有一處專門負責接待外賓使節的地方就叫鴻臚寺」( 屬於 九寺五監中的一個單位)。兩位高僧就被安置在鴻臚寺中傳經佈道並開始由官方資助翻譯經書而中國第一部經書就此誕生那就是佛說四十二章經》,後人簡稱四十二章經》。

            第二年明帝下令在洛陽雍門外興建招提」(即今日的寺院一所為了紀念白馬駄經的辛苦以白馬為名。再加上鴻臚寺的 字,為這所招提命名這就形成了今日的白馬寺】。從此以後佛教在中國的殿堂都以寺為名。而且自從東漢以降一千九百年來,歷代都有不少高僧、大德來此譯經 傳教或學習 ,因此這裡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佛教活動的中心

 

05-28_14-_58_41_099.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47_29_089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51_42_094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54_29_096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5-_06_21_100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由於整個佛教東傳發生在東漢永平年間,再加上它是漢傳佛教一次極具意義的事情,因而世人特別稱之為「永平求法」。

            不過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對「永平求法」有不同的意見。他發現整個「永平求法」的紀錄,最早始於西晉道士王浮所偽造的《老子化胡經》,這本經書說老子出函谷關後,竟然是跑到印度並且化身點化佛陀證道。有的版本還有老子跑到西方,化身摩尼創立了摩尼教。看來這經書中的老子一輩子東奔西跑勞碌命,跟他的「無為而治」這種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的理念大不相符。道士王浮偽造這本經書的目的,當然是要眾人誤認道教地位是在佛教之上的。其實王浮這個道士算是多此一舉了。事實上老莊思想探討的是人與大自然間的相處態度,光是單純這股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思想,就足以讓他們的學說流傳千古,就可以讓學習的人安身立命,處在天地之間無所愧對。實在不需要把他人踩在腳下以便墊高自己,更何況還偽造事實試圖蒙蔽天下人的眼睛。幸好這書自六朝至唐朝(唐高宗、中宗)多次被官方禁毀,到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還曾命令全真教徒與佛教僧侶在面前辯論,結果全真教敗北。於是忽必烈命人把《老子化胡經》連同木刻版一起銷毀。只是其中的「永平求法」事件卻被其他士人一再引用。而且梁先生也認為《佛說四十二章經》是晉人所偽造。 他說「(作者)其人不能於漢代譯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國兩晉著作家中求之。要知,此書必為中國人作,而非譯自印度。」 

        所謂的《四十二章經》是指從佛教最早的經典ˍ《法句經》與《阿含經》中擷取了四十二段有關佛陀的說法,而集結成的一本經書。只是有關此書;其他學者有著不同於梁先生的看法。 例如近代國學大師ˍ湯用彤先生指出本經「互見於巴利文及漢譯佛典者極多,可知其非出漢人偽造」。而現代學者如北大林梅村教授與季羨林教授,他們也大多支持湯用彤先生的說法。

          不過白馬寺方肯定有著自己的看法 ,所以還在寺院內醒目的路旁設立一個類似佛龕的東西,裡面石板刻著《佛說四十二章經》幾個字,其目的應該是為了表彰中國第一本經書在此處被翻譯出來吧!

05-28_14-_34_16_078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我們暫時放下梁啟超先生的看法吧!我只是提供另一學者的意見罷了。就這樣接下來的六十幾年,攝摩騰和竺法蘭都在白馬寺陸續翻譯了其他經典,並繼續傳經佈道直至圓寂。所以如今的白馬寺一進大門後,就在左右鐘、鼓樓後面保留兩塊寧靜的綠地,作為兩位東傳祖師的安息地。並以石碑刻上兩位大師圖像,以供後人憑弔。那裡花木扶疏、蟲鳴鳥叫,真是一個寧心靜氣的場所。

 

05-28_14-_38_18_081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38_38_082_2.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05-28_14-_39_47_084.JPG

2016/05/28攝於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的山門裏,左右兩側各立鐘、鼓樓一棟。中間地上一排石刻蓮花大道,直達五重殿閣。他們分別是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閣。整座白馬寺就是有著一股古樸的厚重感。這也難怪!一千九百年的歷史薰陶,讓它底蘊整個厚實了起來。很難得的是雖然遊客與信徒眾多,但是各個禁聲細語、表情虔誠、靜心膜拜,與廟外的喧囂絕然不同。

 

 

             寺方為了紀念馱經的白馬並彰顯寺名,今日的白馬寺門口豎立了兩尊,雕刻於宋代的漢白玉石石馬。因為太多遊客撫摸甚至上去騎乘,所以馬鞍處光滑異常。現在寺方乾脆以石製護欄圍之。

             早知如此當年的蔡愔與秦景或許會後悔自己怎沒親自背著經書進洛陽要不然如今很可能就會有一間蔡秦寺存在世間了搞不好寺廟外的石馬還會變成蔡秦兩尊石翁仲也說不定

             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佛祖赦罪佛祖赦罪咱們跟佛祖再見於古都長安吧

 

arrow
arrow

    travelerch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